2021年05月06日13:30 | 來源:
河南日報
原标題:吉鴻昌 “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你知道民族英雄吉鴻昌“畢生的最大光榮”是什麼嗎?
時間上溯到1934年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法租界被捕。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大義凜然地說:“我是共産黨員,由于黨的教育,我擺脫了舊軍閥的生活,轉到工農勞苦大衆的陣營裡頭來。我能夠加入革命的隊伍,能夠成為共産黨的一員,能夠為我們黨的主義,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這正是我畢生的最大光榮。”
“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被殺害時,年僅39歲。
在扶溝縣吉鴻昌将軍紀念館裡,一幅長24米、高2.5米的巨型浮雕,展現了吉鴻昌參加北伐、深入蘇區、主政甯夏、出國考察、光榮入黨、察北抗戰、津門播火、英勇就義等八個階段的革命曆程。
從1913年入馮玉祥部當兵,到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年的苦索與經曆,不僅沒有熄滅他的救國熱情,反而化作薪柴,将他鍛造成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
一句名言折射烈士初心。吉鴻昌的父親病逝前,曾給他留下囑托:“作官即不許發财。”吉鴻昌請陶瓷場燒制了一批瓷碗,把這句話印在上面分發給下屬。他說:“我要牢記家父教誨,作官不為發财,要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以百姓心為心,正是共産黨人初心的生動體現。
一所學校見證烈士行動。1922年,吉鴻昌拿出100多塊銀元,在家鄉辦起一所小學,凡是貧家子弟一律免費就讀。學校起初隻有一間民房,在他的不斷資助下建校舍、請名師、辦中學,吸引廣大青年學子前來就讀,被譽為“豫東第一校”。當時校園校田總面積上千畝,旁邊的吉鴻昌故居卻不到1畝。
一次考察堅定烈士信仰。1930年,蔣介石命吉鴻昌攻打鄂豫皖蘇區。不願打内戰的吉鴻昌化裝進入蘇區,親眼見到了百姓幸福的生活,茅塞頓開準備率部起義:“投錯了門路,就拔出腿來!”不料蔣介石得到密報,解除了他的兵權。兩年後,吉鴻昌在“一·二八”抗戰的炮聲中從國外回到祖國,為抵抗日寇奔走呼号,變賣家産6萬多元組織抗日武裝。
一封遺書彰顯烈士品格。吉鴻昌英勇就義前,仍牽挂自己一手創辦的學校。遺書中他寫道:“所慮者吾死後恐吾弟等有不明之處,還要強行分産。諸君證明已有其父兄遺囑,屬呂潭地方學校教育地方貧窮子弟而設,款項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兄私産也!”
事如芳草春常在。近百年歲月過去了,吉鴻昌學校為國家培養了一代代英才。無數人承繼着吉鴻昌的光榮,正把英雄的故鄉建設得更加出彩。(記者方化祎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