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鬥:“我愛國、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矢志不移”
2021年06月18日08:10 | 來源:
光明日報
我受之于國家和人民的多,為國家和人民工作的少,深感慚愧和不安。我愛國、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矢志不移。
——摘自《張光鬥傳》
作為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張光鬥用自己的一生寫就一部新中國成立以來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的曆史。從密雲水庫的滔滔清泉,到三峽大壩的巍巍風光,再到黃河長江的波瀾壯闊,他的目光所及之處唯國之江河。
1912年,張光鬥出生于江蘇省常熟縣鹿苑鎮的一個普通家庭,盡管家境清貧,但他從小發奮讀書,22歲時以優異成績獲得了上海交通大學學士,并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1937年“七七事變”後,已經在美國通過哈佛大學博士資格考試的張光鬥毅然回國。當他看到各地洪澇災害頻繁,人民生活困苦,便下定決心投身于水利建設、為人民造福。在祖國的山川中,他憑借過硬的專業能力、苦幹的工作精神,開創了很多“第一次”:參與設計的獅子灘、桃花溪等小水電站是中國人自主設計、施工建成的第一批水電站;負責引黃濟衛工程人民勝利渠渠首閘的布置和設計,幾千年來首次嘗試在黃河下遊破堤取水、灌溉農田;培養國内首批水工結構專業研究生,首次開展了結構模型實驗研究等。
然而,張光鬥卻認為自己對國家的貢獻仍然太少,1955年,當時已是中科院學部委員的他感到“自己離共産黨員的要求相差很遠,條件不夠,不敢申請”。在系領導的鼓勵下,張光鬥鄭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表示将牢記教導、接受考驗,為共産主義事業作貢獻。次年春天,張光鬥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産黨員。
工程事必躬親,治江河隻唯實。無論哪一項工程,他一定要去工地;到了工地,一定要去施工現場,是名副其實的“實踐派”。20世紀80年代,他不顧高齡體弱,堅持乘坐“沉箱”潛入葛洲壩水電站下遊水下,查看護壩工程的施工質量。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此後近十年間,他每年至少跑兩趟工地,爬高架、下基坑,常常對人說:“工人師傅能去,我為什麼不能去?”葛洲壩、小浪底、三峽等幾十座水利水電工程中,無不留下他的身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1949年執教清華以來,張光鬥的學生超過5000人,許多人已成長為我國水利水電事業的棟梁,其中院士就有10多位。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張光鬥仍然每天閱讀大量資料,書桌前常常可以看到這個耄耋老人佝偻着身子,拿着一柄放大鏡,手顫抖着,在電腦上用超大字體一字一句地敲寫審查報告。“學習到老,工作到老,改造到老”,他用熱血和信仰書寫了生命的璀璨華章。
(本報記者 張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