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師範大學口袋書系列

發布日期:2019-04-30    浏覽次數:

陝西師範大學口袋書系列

陝師大《宏觀經濟學》精要

王琴梅



學習指南


一、課程性質

宏觀經濟學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兩大基本内容(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之一,它以整個國民經濟作為研究對象,考察總體經濟活動的運行狀況、發展趨勢和内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關系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學科。具體來講,宏觀經濟學研究國民收入決定與變動,長期的經濟增長和短期的經濟波動,以及與之相關的通貨膨脹、失業和國際收支等現象,揭示這些經濟現象産生的原因、相互關系及其變動趨勢,以期為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為消費者、投資者和企業等微觀行為主體提供宏觀經濟運行的背景知識。

二、學習目的

本課程是為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的經濟管理專門人才而開設的一門專業理論課程,是高等院校财經類專業學生必修的最重要的核心基礎課程之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旨在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掌握宏觀經濟學所運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以作為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同時培養學生進行總量分析的能力。

三、學習内容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體活動為考察對象,研究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後果,即對經濟運行的整體,包括整個社會的産量(總産出)、收入、價格水平和就業水平進行分析,以解決整個社會的資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問題的學問。宏觀經濟學的重點和中心是國民收人(總産出)決定理論。圍繞國民收入的決定,整個宏觀經濟學又可以分為三個基本内容:(一)運用國民收人決定理論分析宏觀經濟中普遍存在的四個重大問題: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經濟增長。也就是說,這些内容是以國民收人決定理論為基礎來建立各種具體的理論: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這些就構成宏觀經濟理論的基本内容。(二)在宏觀經濟理論基礎之上形成的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政策是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宏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要說明國家為什麼必須幹預經濟與如何幹預經濟。宏觀經濟理論說明了國家幹預經濟的必要性,也為如何幹預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宏觀經濟政策則具體分析了國家幹預經濟的方法及所遇到的問題。(三)把封閉經濟的宏觀經濟分析擴大到開放經濟。這是宏觀經濟學必要的延伸與擴大,因為現實中各國經濟都是開放的。要成功地解釋各種宏觀經濟問題并提出正确的政策,必須考慮到國際經濟往來對一國宏觀經濟狀況的影響。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就是總産出、失業、物價水平以及國際收支與彙率的大小及變動。因為一國資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主要就是看這幾個總量指标是否理想。

四、學習方法

宏觀經濟學以理性經濟人假定為前提,以定量分析中的總量分析法和實證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流量分析法為主要分析方法。由于以定量分析方法為主,因此學習中有許多圖形與數學公式。利用圖形與數學公式來表述理論内容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方法之一。

本課程的學習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就各宏觀經濟理論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應用進行讨論,并根據我國的國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我國市場經濟中具體應用的條件和規律。

五、教材及教學參考書

1.高鴻業主編《西方經濟學》第四版(宏觀部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版。

2.梁小民編著《西方經濟學教程》(修訂版),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3.任保平、宋宇主編《宏觀經濟學》,科學出版社2009年2月版。

4.[美]N.格裡高利·曼昆著《經濟學原理》(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三聯書店1999年9月版。

5.[美]保羅·薩缪爾森、威廉諾德豪斯著《宏觀經濟學》(第十八版),華夏出版社2005年9月版。

6.[美]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經濟學》第三版(上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版。


目錄

第一篇 國民收入的決定

第一章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與方法

第二章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第三章 IS——LM模型

第四章 總供給——總需求模型

國民收入的變動

第五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

<a href="#/and/gt;第六章 經濟增長理論

第三篇 宏觀經濟政策

第八章 宏觀經濟政策

第四篇 開放的宏觀經濟

第九章 開放經濟概論

第十章 開放經濟中的國民收入均衡與調節









第一篇 國民收入的決定

本篇說明的問題

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國民收入有多少?其大小由哪些因素決定?如何決定?

分析的角度

∵Y=Q·P

∴國民收入與

産品市場

貨币市場

勞動市場

國際市場有關

凱恩斯主義的全部理論涉及四個市場。重點是前兩個市場。


第一章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與方法

學習目标:

國民收入核算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它所計算的各種指标是衡量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标準。本章第一、二節介紹國民收入核算中各種總量的計算方法與相互關系,第三節是對國民收入核算的分析。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掌握GDP(或GNP)等國民收入核算中有關總量的基本含義,了解國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以及國民經濟的部門構成及其收入恒等關系。

學習重點和難點

本章的重點包括:

(1)GNP和GDP的含義

(2)用支出法計算GNP

(3)國民收入核算中五個總量的關系

(4)實際GNP與名義GNP的關系

本章的難點:

國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關系

關鍵詞:GDP;收入法;支出法;四部門經濟

知識串講:

引 言

一、國民收入的核算是宏觀經濟學的起點

宏觀----------國民經濟--------總量---------國民收入(最主要的總量)---------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國民收入大小核算(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前提)

∴國民收入的概念及其計算(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宏觀經濟學的起點

二、國民收入核算的兩種體系

1——1:國民收入核算兩種體系的比較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

物質産品平衡體系(MPS)

頒布日期

聯合國統計司1968年公布

聯合國統計司1971年公布

使用國家

為市場經濟各國所采用

為中央計劃經濟各國所采用

理論依據

薩伊的生産要素理論

馬克思的再生産理論

核算内容

還計算勞務部門創造的價值;

隻計算最終産品的價值

隻計算物質産品部門創造的價值;

計算生産部門的轉移價值

計算結果

重複計算較少

重複計算較多

宏觀經濟學所采用的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


第一節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幾個總量及其相互關系

一、五個基本總量

國民收入核算的對象——————國民收入

國民收入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涉及如下五個基本總量

1.國民生産總值(GNPgross of national product

一國國民在一年内所生産的全部最終産品(物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

對此概念要作以下幾點說明:

(1)GNP是一個市場價值概念。

據此,可以寫出一個計算GNP的公式:

GNP=P1Q1+P2Q2+P3Q3+……+PnQn=∑PⅰQ

(2)GNP是一國國民生産的。

◇一國國民是指一國常住居民。包括:

·居住在本國的本國公民

·暫住國外的本國公民

·常住本國但未入本國國籍的外國公民

◇也可計算一個地區的GNP

(3)GNP測度的是最終産品的價值,中間産品價值不計入。

□什麼是最終産品、什麼是中間産品?

◇最終産品:最後可供人們使用的産品

如:居民戶使用的洗衣機、水杯、住宅

如:工廠中運貨的卡車、生産線上運轉的機器設備

◇中間産品:在以後的生産階段作為加工對象的産品

如:用來紡紗的棉花、用來做家具的木闆

□為什麼隻計算最終産品的價值而不計算中間産品的價值?

——為了避免重複計算

舉例:如表1——2所示。

1——2:簡單經濟社會

簡單經濟社會構成

産品

産品價值

産品性質

GDP

農民

棉花

15

中間産品


紡紗廠

棉紗

20

中間産品


織布廠

棉布

30

中間産品


服裝廠

成衣

45

中間産品


商場

銷售

50

最終産品

50

□如何計算最終産品的價值?

◇理論上,可以用如下方法:

·區别最終産品與中間産品,然後将最終産品的市場價值加總

·事實上,最終産品與中間産品的區别是很困難的

如:煤——生活用——最終産品

——生産用——中間産品

◇為了擺脫區分最終産品和中間産品的困難,經濟學家們找到了增值法:

·增值法:隻計算生産各階段上所增加的價值

·如表1——3所示。

表1——3:運用增值法(或生産法)計算GNP的一個案例

合 計 50元

各階段産品

産品價值

中間産品成本

價值增值

棉 花

15元

0元

15元

棉 紗

20元

15元

5元

棉 布

30元

20元

10元

成 衣

45元

30元

15元

銷 售

0元

45元

5元

合計:50元

此例不僅說明了産出是指增值,或者說産出等于新增價值,而且還說明了産出總是等于收入,以及産出總是等于支出。

(4)GNP是一年内所生産的而不是售賣的最終産品價值。

□以前年份生産的産品——若在本年出售——不計入本年GNP——以前年份計算過了

如:某人花了20萬元買了一套舊房……不計入

□當年生産而未出售的那部分最終産品價值要計入當年GNP

可以看成是企業自己暫時購買了自己的這部分産品,叫:企業存貨——存貨投資

(5)GNP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緻的價值,家務勞動等不計入。

□最終産品:市場交換表現為市場價值 ——計入GNP

不用于交換不表現為市場價值——不計入GNP

□原因:

◇市場需要的産品才是有社會意義的産品

◇隻有通過市場價格才可以把千差萬别的産品統一成單一的标準,才有利于統計核算。

□問題:沒有通過市場交換的最終産品,無法被計入GNP。

如:醫生——女仆—— 支付工資——女仆創造GNP

——妻子做家務——不支付工資—— 不創造GNP

這是計算中的缺陷。

(6)GNP是一個流量概念,而不是一個存量概念。

GNP的大小隻表示一年生産新價值的能力

2.國民生産淨值(NNPnet of domestic product

一國國民在一年内新增加的産值,即在國民生産總值中扣除當年固定資産消耗(即折舊)後的餘額。

□GNP-折舊=NNP

□GNP——最終産品價值——全部産品中扣除中間産品價值

即:隻剔除勞動對象轉移的價值




這時,在GNP(最終産品)中,還包括固定資産等生産工具轉移的價值(折舊)




扣除折舊,即全部新創造價值

□“總”與“淨”的差異:

◇總:毛附加價值,扣除中間投入的全部價值

◇淨:淨附加價值,GNP中又扣除資本折舊後的新價值

□舉例:美國2001年GNP:101041億美元

美國2001年NNP:87748億美元

3.國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

一個國家一年内國民用于生産的各種生産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的總和。

□NI=工資+利息+地租+利潤

理論依據:全部新價值是由各種要素創造的

NNP主要分解為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NNP中沒有轉化為要素所有者收入的部分有

◇間接稅:

·稅收負擔實際不由納稅者本人承擔的稅

如:營業稅、關稅等

構成企業成本的一部分

·間接稅對最終産品價值的影響

間接稅——産品價格的附加物:既不是任何要素提供,也不為任何要素提供者所得

——導緻産品市場價值上升——總收入上升

◇企業轉移支付:

·對非盈利組織的社會慈善捐助

·也是構成企業成本的一部分

◇國民收入中還應加上政府對企業補助金

□NI=NNP-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政府對企業的補助金

□舉例:美國2001年NI:81220億美元

4.個人收入(PI:personal income)

一個國家一年内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并不會全部成為個人收入

利潤:-公司所得稅-公司未分配利潤

工資:-社會保險費

□個人也可以從要素收入以外獲得一些其他收入

◇政府轉移支付

◇公債利息

□PI=NI-公司未分配利潤-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險費+政府給居民的轉移支付

+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公債利息

□舉例:美國2001年PI:86853億美元

5.個人可支配收入(DPI:Dominate personal income)

一個國家一年内個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DPI=PI-個人所得稅=消費+儲蓄

國民收入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狹義:NI即上述第3個

□廣義:泛指上述五個總量,其中最主要的總量是GNP

∴廣義國民收入也可以指GNP

二、名義GNP與實際GNP

1.GNP變動的兩種原因

□GNP:一國一年内最終産品市場價值總和,即:GNP=∑Qi·Pi

□其變動有二:

◇Q變動——真實變動(實際産量或财富的增加)

◇P變動——虛假變動(實際财富無增加)

□為了消除P變動引起的GNP的虛假變動,引入了實際GNP這一概念

2.名義國民收入與實際國民收入的含義

□名義GNP

◇以當年價格計算的GNP

名義GNP=∑Qt·Pt

◇如美國:以當年P計算的名義GNP

1979年 24139億

1980年 26261億

經濟增長率:8.8%

□實際GNP

◇以不變價格計算的GNP

◇不變價格:統計基期的價格

·不同年份P在變化

·将某一年作為基期,該年P作為不變價格

·以不變價格表示各年最終産品市場價值

·實際GNP=∑Qt·P0

◇如:美國以1972年P為不變價格, 計算的實際GNP

1979年為:14830億

1980年為:14807億

增長率為負

3.GNP折算數

(同年的)名義GNP÷實際GNP=GNP折算數

實際GNP=名義GNP÷GNP折算數

4.實際GNP的意義

□可以表示國民收入的真實變動(實際産量的變動、經濟增長率)

□可以表示一國一定時期的經濟實力

三、國民生産總值與國内生産總值

1.國内生産總值(GDP)的含義

一國一年内在本國領土上生産的全部最終産品的市場價值。

2.GDP與GNP的關系

(1)二者有區别,主要表現在核算時的統計口徑不同:

◇GNP按屬人原則(一國的居民)統計核算。

◇GDP按屬地原則(一國的國境)統計核算。

(2)二者在本質上是一緻的,都反映了一國在一年内創造的财富總量,可以相互換算。

二者的換算關系是:

GDP=GNP-本國公民在國外生産的最終産品的市場價值總和(a)

+外國公民在本國生産的最終産品的市場價值總和(b)

GNP= GDP+本國公民在國外生産的最終産品的市場價值總和(a)

-外國公民在本國生産的最終産品的市場價值總和(b)

當(a)=(b)時, GNP=GDP

3.現在GDP成為最普遍采用的國民收入總量

□GDP比GNP更便于統計:國外淨收入數據往往不足

□聯合國一般隻發表各國的GDP

□GDP是國内就業潛力的更好的衡量指标

□美國:1991年11月之前,用GNP;之後改用GDP

(本課程以下都用GDP)

四、人均國内生産總值

1.人均國内生産總值的含義

一國一年内每人平均占有的國内生産總值

人均國内生産總值=GDP(某年)/人口數量(某年)

2.人均國内生産總值的意義

可用來反映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

發達國家:人均GDP大多在兩萬美元以上(甚至超過3萬美元)

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大多在1千美元以下

如:中國2001年人均GDP為890每元;2008年上升為2770每元(處于中等偏下收入)。

第二節國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引言

□國民收入五個總量

□最主要的是GDP

□國民收入核算,主要是GDP的核算

一、GDP的計算方法

1.支出法(又稱産品支出法或最終産品法)

(1)含義

通過核算一個國家一年内購買最終産品的總支出(即最終産品的總賣價)來計算GDP

(2)理論依據

◇最終産品——為社會各個方面所使用——社會各方面的總支出即最終産品的價值

◇一國一年内最終産品用于:

·消費(其市場價值=個人支出)--------—— 個人消費支出(C)

·投資(其市場價值=廠商支出)-------—— 廠商投資支出(I) -進口(M)

·政府購買(其市場價值=政府購買支出)------政府購買支出(G)

·國外購買(其市場價值=國外支出)-------—國外支出(出口X)

GDP 全社會最終産品市場價值 全社會購買支出(總需求)

GDP = C+I+G+(X-M)

其中:(X-M)為淨出口

◇所以稱為支出法:從最終産品使用者角度統計其支出得出的。

(3)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淨出口的含義

消費(C):指居民個人消費

·包括:耐用消費品支出

非耐用消費品支出

勞務支出

·注意:不包括購買、建造住宅的支出(其算投資)

特點:與固定資産一樣,長期使用,慢慢消耗

投資(I):指廠商增加或更換資本設備的支出。

·包括:固定資産投資:新廠房

新設備

新商業用房

新住宅

存貨投資:購買原材料、輔助材料等

·固定資産投資又可分為:

重置投資:重新購置已經損耗的資本設備的投資

淨投資:新增加資本設備的投資

政府購買支出(G):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

·政府支出:政府購買支出

轉移支付

公債利息

·轉移支付、公債利息:不計入GDP,它不是對最終産品的支出

淨出口(X-M):進出口的差額

·出口(X):國外對本國最終産品的購買支出

是國外收入對本國最終産品的購買

·進口(M):本國對國外産品的購買支出

這部分本國收入不是用于對本國最終産品的購買

·淨出口:可以為零(進出口相互抵消,外貿收支平衡);

可以為正(外貿順差);

可以為負(外貿逆差)。

□ 舉例:

1——42006年中國的支出法GDP及其構成

構成

單位:億元

占GDP百分比

居民消費支出

廠商投資支出

政府購買支出

淨出口

國内生産總值

80 120.5

94 103.2

30 292.7

16 654.1

221 170.5

36.2

42.6

13.7

7.5

100.0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7》,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年。

2.收入法(又稱要素支付法、成本法)

(1)含義

用要素收入(即企業生産成本)核算國内生産總值。

(2)理論依據

◇最終産品為各要素所創造

◇最終分解為各要素所得(收入)

L——工資

K——利息

N——地租

E——利潤

◇将各要素所得加總即可得GDP

◇所以稱為:

·收入法:是從要素所有者獲得要素收入角度統計得出的

·要素支付法:廠商支付給要素所有者報酬的加總

·成本法:要素所得=成本

(3)要素收入核算國内生産總值的修正

◇要素收入=國民收入(NI)

◇國内生産總值=國民收入+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折舊等

(4)用收入法核算的國内生産總值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工資、利息、租金、公司稅前利潤

·工資:勞動者的稅前酬金、津貼和福利費等

·利息:指人們給企業提供的貨币資金所得到的收入

政府公債利息、消費信貸利息不包括在内。

·租金:土地、房屋等租賃收入

·專利、版權等收入

·公司稅前利潤:包括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險稅、股東紅利、公司未分配利潤

非公司企業主收入

·非公司企業:小企業

特點:自有資金,自我雇傭

·非公司企業主收入的特點:工資、利息、租金、利潤混在一起

企業轉移支付和企業間接稅

·企業轉移支付和企業間接稅不是要素創造的收入

·它們構成企業的成本。

資本折舊

□國内生産總值=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3.部門法(又稱生産法)

(1)含義

從統計各個部門的新增價值的角度來核算國内生産總值。

(2)核算的依據

◇最終産品(GDP)是由不同部門生産出來

◇各個部門的新價值總計即為GDP

◇所以稱為:

·部門法:各部門增加值的加總

·生産法:從生産GDP的角度計算得出

三種方法可以同時使用:相互驗證,提高計算準确性

支出法是最基本的方法:美、日等國重視第一種方法

二、國民經濟核算以GDP為核心的合理性與局限性

1.合理性

(1)GDP代表了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内全部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

(2)GDP可以用來衡量一國總體經濟運行的狀況

(3)GDP可以反映出一國或一地區的經濟實力

(4)GDP便于國際間和地區間的比較

2.局限性

(1)GDP不能反映社會成本

(2)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方式付出的環境代價

(3)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耗費

(4)GDP不能反映人們的生活質量

(5)GDP不能反映社會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狀況

(6)有些經濟活動未計入GDP

◇非市場經濟活動

◇地下經濟活動

◇非法的經濟活動

正因為GDP指标有這些局限性,所以,人們試圖對GDP核算體系進行修正,如“綠色GDP”概念的引入和探讨。

第三節國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關系

引言

□國民收入由不同部門創造出來

□有哪些部門?部門間有何種關系?

一、兩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關系

1.什麼是兩部門經濟

由廠商和居民戶所組成的經濟,是一種最簡單的經濟。

2.兩部門之間的關系

3.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流量循環模型

不考慮實物産品的流動,上述循環即為:

4.漏出與注入

□如果居民戶把收入分為:消費——購買商品

儲蓄——存入銀行(漏出

□如果廠商:在居民戶購買外

從銀行獲得貸款去投資(注入

□收入流量循環模型則為:



如果S=I,循環不斷進行下去

5.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構成

在一個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由哪些方面構成呢?

□從總量需求(使用、支出法)角度看:

國民收入=居民戶支出+廠商支出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

=消費+投資

即:Y=C+I

□從總供給(生産、收入法)的角度看:

國民收入=各要素創造的Y的總和

=各要素收入的總和

=工資+利息+地租+利潤

=消費+儲蓄

即:Y=C+S

6.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恒等關系

□據國民收入核算理論

支出法計算的Y=收入法計算的Y

即: 總需求=總供給

AD≡AS

□在兩部門經濟中:C+I≡C+S

I≡S (投資——儲蓄恒等式)

二、三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構成與儲蓄-投資恒等關系

1.什麼是三部門經濟

由居民戶、廠商和政府所組成的經濟

2.政府參與經濟生活的途徑

(1)通過稅收(直接稅、間接稅)取得一部分Y

◇稅收并不完全歸政府使用:其中一部分用于轉移支付

◇政府支配的部分為淨稅收:T=T0-TrT:淨稅收

T0:全部稅收

Tr:轉移支付

(2)通過政府支出使用上述Y

◇政府購買支出(包括公共工程支出)

◇政府轉移支付:失業救濟、貧困補貼

3.三部門經濟收入流量循環模型

循環條件:不僅:S = I

而且:政府收入(稅收)=政府支出

4.三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構成

□總需求(支出法)角度看:

國民收入=居民支出+廠商支出+政府支出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

=消費 +投資 +政府支出

即:Y=C + I + G

□總供給(收入法)角度看

國民收入=各要素創造的Y +政府創造Y

=各要素收入+政府收入

=工資+利息+利潤+地租+稅收

=消費+儲蓄+稅收

即Y=C + S + T

5.三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恒等關系

據前:總需求≡總供給

即: C+I+G≡C+S+T

I+G≡S+T

I=S+(T-G) (投資——儲蓄恒等式)

其中:(T-G):政府儲蓄

可以為零(财政收支平衡)

可以為正(财政盈餘)

可以為負(财政赤字)

三、四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流量循環模型與恒等關系

1.什麼是四部門經濟

由居民戶、廠商、政府和國外四種經濟部門所組成的經濟(開放經濟)

2.國外部門對本國經濟的影響

3.四部門經濟收入流量循環模型

4.四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構成

□總需求角度:

國民收入=居民支出+廠商支出+政府支出+國外支出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國外需求

=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即:Y=C+I+G+(X-M)

(X-M):淨出口

□總供給角度:

國民收入=各要素收入+政府收入+國外收入

=消費+儲蓄+稅收+本國對國外的轉移支付

即:Y=C+S+T+Kr

Kr:本國對國外的轉移支付(如救濟性捐助)

5.四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恒等關系

□總需求=總供給

C+I+G+(X-M)=C+S+T+Kr

I+G+(X-M)=S+T+Kr

□可以進一步轉化為:

I=S+(T-G)+(M+Kr-X) (投資——儲蓄恒等式)

(M+Kr-X):代表國外對本國的儲蓄

其中:M:國外得自本國進口的收入

Kr:國外得自本國的轉移性支付

X:國外因購買本國商品的支出

本章思考題

1. GDP的核算方法有哪些?

2.什麼是最終産品和中間産品?

3.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總量有哪幾個?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例題解析:

一、名詞解釋:國内生産總值

國内生産總值:英文縮寫為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國領土所生産的最終産品(物品和勞務)市場價值的總和。

二、問答題:在統計中,社會保險稅增加對GNPNNPNIPIDPI這五個總量中哪個總量有影響?為什麼?

答:

因為社會保險稅是直接稅,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響,又因為它是由企業上繳的職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響。

三、簡析題:如果甲乙兩國并成一個國家,對GNP總和會有什麼影響?(假定兩國産出不變)

答:假定不存在具有雙重居民身份的情況,則合并對GNP總和沒有影響。因為原來甲國居民在乙國的産出已經計入甲國的GNP,同樣,乙國居民在甲國的産出已經計入乙國的GNP。

在存在雙重居民身份生産者的情況下,則GNP減少。


第二章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學習目标: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是分析各種宏觀經濟問題與決定宏觀經濟政策的基礎。本章和下一章是要說明,在假設總供給為既定的條件下,總需求如何決定國民收入。本章是一種最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即不考慮總供給和貨币市場對總需求的影響。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理解僅以産品市場為對象,國民收入的大小由哪些因素決定?如何決定?理解凱恩斯用來說明國民收入決定的基本宏觀經濟模型。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章的重點包括:

(1)在總供給為既定時總需求如何決定國民收入

(2)消費函數、平均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的含義

(3)乘數的含義與計算

(4)乘數原理

難點:乘數概念

關鍵詞:消費函數;邊際消費傾向;投資乘數;有效需求

知識串講:

引 言

1.凱恩斯主義全部理論涉及四個市場:産品市場、貨币市場、勞動市場和國際市場。僅包括産品市場的理論稱為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2.均衡的國民收入和潛在的國民收入:

均衡的國民收入(或均衡産出)是指與總需求相等時的國民收入(或産出)。

潛在的國民收入(或産出)是指整個社會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時的國民收入(或産出)。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研究的是均衡的國民收入的大小及其變動。

3.三個假定前提:

(1)潛在的國民收入不變(即資源和技術都不發生大的變化),分析的是短期;

(2)整個社會的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需求決定産出(或供給,或收入);

(3)整個社會的價格水平不變,所有廠商都以不變價格提供産品。

第一節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中的總需求

既然均衡的國民收入(或産出)是指與總需求相一緻的國民收入(或産出),則分析均衡産出如何決定,就得分析總需求各個組成部分(消費、投資等)是如何決定的。

一、消費

(一)消費函數

1.影響消費的基本因素

影響消費的因素:

◇收入水平

◇商品價格

◇收入分配狀況

◇人口總量和結構

……

凱恩斯認為,決定消費大小最重要的因素是居民戶的收入水平

2.消費函數

(1)含義:表示消費與收入間依存關系的函數

(2)公式:C=f(Y)

(3)内容: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消費與收入正相關

3.消費傾向

(1)平均消費傾向(APC:average polarity consumption):

◇含義: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或平均每一單位收入中消費所占的比例。

◇公式:APC=C/Y,它一般可以大于1、等于1或小于1。

◇舉例:見表2——1所示。

(2)邊際消費傾向(MPC:marginal polarity consumption):

◇含義:增加的消費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公式:MPC=△C/△Y,它一般大于0而小于1。

◇舉例:見下表。MPC=4/5

表2——1:家戶消費表




Y C APC MPC

0 100 ∞

100 180 1.8

200 260 1.3

300 340 1.13

400 420 1.05 4/5

500 500 1

600 580 0.97

700 660 0.94

800 740 0.925




4.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

◇在上例中,MPC是不變的,等于4/5,MPC即C的斜率,C為直線

◇凱恩斯認為,MPC會遞減可由經驗材料證明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MPC遞減被稱為一條規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是增加的消費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是遞減的。

(二)短期消費函數與長期消費函數

消費在短期和長期具有不同特點

1.短期消費函數

(1)特征:

自發消費:由人生存需要決定的不随收入變化而變化的消費

自發:由人的自然本能決定

必然發生

是一個常量

如前例中,當收入為0時,必須有的自發消費是100

引緻消費:随收入變化而變化的消費




變量




由Y和MPC決定

(2)表達式:

C=C+MPC·Y

或 C=α+βy

即:用α代表自發消費,用β代表MPC

2.長期消費函數

(1)特征:

◇長期内無自發消費

◇長期内,收入大于消費 APC<1

MPC<1

◇長期内:消費傾向基本是一個常數

庫茲涅茨:

美國:1869—1938 APC:0.84——0.89

MPC:與APC基本相同。

(2)表達式:

C=MPC·Y

或:C=βY

說明:在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消費函數為短期函數。

∵國民收入決定的分析前提是短期。

(三)家庭消費函數與社會消費函數

1.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消費函數

2.社會消費函數與家庭消費函數的關系

(1)社會消費函數是家庭消費函數的總和

(2)社會消費函數不是家庭消費函數的簡單加總,從家庭消費函數求取社會消費函數時,還應考慮以下一些因素:

◇國民收入的分配狀況:富有者邊際消費傾向低

貧窮者邊際消費傾向高

◇政府稅收政策:實行累進所得稅,将富者的部分收入轉給貧者,社會消費曲線會上移。

◇公司未分配利潤在利潤中所占比例:大——C小

小——C大

(3)社會消費曲線的形狀與家庭消費曲線基本相似

二、儲蓄

1.為什麼研究儲蓄?

∵Y=C+S 儲蓄:儲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費的部分

∴S= Y-C S與Y之間有密切關系

這是從另一個側面來研究消費

2.儲蓄函數

(1)含義:S與Y間的依存關系

(2)公式:S=f(Y)

由于:S=Y-C

C=α+βY

所以:S=Y-C=Y-(α+βY)

S=-α+(1-β)Y

(3)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儲蓄與收入正相關

3.儲蓄傾向

(1)平均儲蓄傾向(APS:average polarity save):

含義:指平均每一單位收入中儲蓄所占的比重。

公式:APS=S/Y,它可以小于零,等于零或大于零。

(2) 邊際儲蓄傾向(MPS:marginal polarity save):

含義:指收入增量中儲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公式:MPS=△S/△Y,它隻能小于1或大于零。

舉例:見表2-2所示

表2——2:家戶儲蓄表




Y C S APS MPS

0 100 -100 -∞

100 180 -80 -0.8

200 260 -60 -0.3

300 340 -40 -0.13

400 420 -20 -0.05 4/5

500 500 0 0

600 580 20 0.03

700 660 40 0.057

800 740 60 0.075

4.儲蓄傾向的變化趨勢

在上例中,MPS是不變的常數,等于4/5,MPS為S的斜率,S為直線。如圖2——5所示。

但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所以邊際儲蓄傾向必然遞增。

圖示:

5.線性儲蓄函數的表示

為了簡化分析,一般把儲蓄函數假設為線性的

□幾何表示:

□代數表示:S =-α+(1-β)Y

其中:邊際消費傾向β為常數,邊際儲蓄傾向(1-β)也為常數。

三、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的關系

1.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互為補數,二者之和等于收入

□公式:

因為:C =α+βY

S =-α+(1+β)Y

所以:C + S =α+βY-α+Y-βY=Y

□圖2-5所示:

當收入為Y0時,消費支出等于收入

在A點左方,消費大于收入,存在負儲蓄

在A點右方,消費小于收入,有正儲蓄

2.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恒等于1

∵Y=C+S

∴C/Y+S/Y=1

∵△Y=△C+△S

∴(△C/△Y)+(△S/△Y)=1

即:MPC + MPS = 1

1–MPC = MPS

1-β=MPS

3.根據以上性質,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中隻要有一個确立,另一個可随之确立。

第二節國民收入的決定與變動

一、分析前提

1.分析對象是兩部門經濟

Y=C+S

Y=C+I

2.均衡國民收入形成的條件

Y=AD

或Y=C+I

3.AD是決定國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力量

分析國民收入決定時是從AD入手的

均衡條件:Y= C+I

4.假定投資為一個常量: I

因為曾假定利率水平不變。這樣,決定國民收入大小的因素就被簡化為C

二、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⒈首先要看總需求的情況

AD=C+I

設:C=α+βY

I既定

這樣: AD=α+βY + I

⒉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Y=AD

Y=α+βY + I

Y=          

□ 滿足這一需求的國民收入即均衡Y。

在這一公式總,α、I都是固定的量,所以均衡國民收入的大小,主要就取決于β即邊際消費傾向的大小。

均衡國民收入的形成可由圖2——6說明:




AD


◇均衡點為E,均衡國民收入為OY0

◇E點之右,過剩

◇E點之左,短缺 不均衡

三、均衡國民收入的變動

⒈ 變動的原因: AD的變動 AD Y=AD

□AD=α+βY+I AD1

α:長期會由人口增加而增加 AD0

I:經常在變,變動很大 E1 AD2

β:基本常數 E0

Y:長期在變 E2

□AD的變動如圖2——7所示:

O Y2 Y0 Y1 Y

2——7:均衡國民收入的變動

MPC不變——C線(AD線)斜率不變——曲線位置平衡移動

⒉AD變動對國民收入的影響

AD變動——均衡點E移動

AD↑—— Y↑

AD↓—— Y↓

二者同方向變動

⒊節約的悖論

□内容:

AD↑(C↑)——Y↑——花錢(C多)——經濟增長

AD↓(C↓)——Y↓——節約(S多)——不利于經濟增長




節約的悖論:傳統觀念:節約是好事

經濟增長:節約是壞事

□節約悖論存在前提:資源未得到利用

AD↑——生産↑——Y↑

第三節 乘數原理

一、解決的問題

□由上節得知:

AD↑——Y↑

AD↓——Y↓ 二者同方向變動

□ 現在要問:一定量AD↑——多少Y↑

一定量AD↓——多少Y↓

二、乘數的含義

乘數國民收入變動量(△Y)與引起這種變動的總需求的變動量(△AD)之間的比率。

         




AD的構成: C+I+G+NX

(注:NX是(X-M)即淨出口的簡寫)

AD變動量: △C+△I……

凱恩斯特别強調:△I

這樣           (投資乘數)最重要

三、 乘數的表示公式(以投資乘數為例)

         

         

投資乘數的推導:

∵Y = C+I,

∴ΔY=ΔC+ΔI,ΔI=ΔY-ΔC,

由此,可以推出:

k=ΔY/ΔI=ΔY/(ΔY-ΔC)

=1/(1-MPC)

         

         

∵ MPC+MPS=1

∴:MPS=1-MPC

(4)乘數公式說明:

投資乘數是大于1的,其大小程度主要受邊際消費傾向影響,即與邊際消費傾向成正比,與邊際儲蓄傾向成反比。

四、 乘數原因分析

1.理論說明:

◇ 國民經濟由許多部門組成

◇ 各部門相互依存、互為市場

◇ 當某一部門△I,會轉化為其他部門△Y

◇ 由于部門之間的關聯性,收入會連動增加

◇ 全社會△Y會成為最初△I或△AD的倍數

2.舉例說明:

設社會的MPC=4/5,則若有任意一個部門增加投資10,則整個社會的收入會增加50,即:∵           =           =5,          

∴△Y=k·⊿I=5×10=50

或:

A部門→B部門→C部門→D部門 → E部門……

△I △Y1△Y2 △Y3△Y4

10 10 8 6.4 5.12

∑△Y=10+5/4×10+(5/4)2×10+(5/4)3×10……+(5/4)n×10

=10〔1+5/4+(5/4)2+(5/4)3……(5/4)n

=10〔1/(1-5/4)〕

=50

五、 理解乘數應注意的問題

1.乘數的作用是雙向的

乘數是一把“雙刃劍”,即:當總需求△AD增加時,國民收入△Y會成倍增加

當總需求△AD減少時,國民收入△Y會成倍減少

2.乘數并非越大越好

◇越大,經濟越容易波動

◇越小,越有利于經濟穩定

3.乘數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

資源未被充分利用

4.上述乘數是簡單的兩部門經濟中的乘數

即:△AD=△C+△I

事實上:△AD還包括△G、△NX等

所以,乘數還有政府支出乘數、對外貿易乘數等。

第四節 有效需求不足原理

一、對于市場經濟運行的常态

1.傳統經濟學的認識

(1)充分就業均衡

市場制度——資源由供求調節——充分就業

(2)理論依據:薩伊定律

供給決定需求

市場需求不會成為束縛因素

2.凱恩斯的觀點

(1)市場經濟的常态:小于充分就業的均衡(存在失業)

這主要是一種事實判斷

(2)理論依據:有效需求不足原理

什麼是有效需求?為什麼有效需求不足?

先看有效需求不足的圖示,如圖2——8:

◇觀點:決定就業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需求

即:不是供給決定需求,而是需求決定供給

有效需求的含義:決定現實供給量大小的需求被稱為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往往小于充分就業條件下的需求

即: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消費需求——消費傾向遞減——C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 資本邊際效率——遞減

投資需求 I需求不足

利息率——有最低界限

·結論:

有效需求不足——企業開工不足——失業——小于充分就業均衡供給較小

補充:

凱恩斯認為,有時也存在有效需求過度的情況(雖然這不是常态)。見圖2——9所示:


二、政府的作用

傳統經濟學對政府作用的認識

◇競争性市場的有效性

◇政府的作用:

維護公平競争的市場秩序,即:市場秩序管理。

凱恩斯對政府作用的認識

◇市場有缺陷,有效需求不足,存在失業

◇政府作用:當均衡的國民收入小于潛在的國民收入的時候,政府必須出面幹預經濟,進行需求管理,促進有效需求增加,減少失業。

如圖2——10中,政府采取刺激經濟的措施,把需求線從AD1拉升到AD2


本章思考題:

1.根據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總需求是如何決定的?又是如何變動的?

2.什麼是乘數?乘數發生作用的機理和條件是什麼?

3.簡述兩部門經濟中的均衡産出決定模型。


例題解析:

一、名詞解釋:邊際儲蓄傾向

邊際儲蓄傾向:是指增加的儲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二、簡析題:能否說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都總是大于零而小于1?

答:

MPC總是大于零而小于1的;APC總是大于零,但不一定小于1,因為在收入為零時,自然消費總是存在的。

第三章 IS——LM模型


學習目标:本章把産品市場和貨币市場同時納入分析對象,來說明利率變動與國民收入變動間的相關性。通過本章教學,旨在使學生一方面掌握IS曲線與産品市場的均衡、LM曲線與貨币市場的均衡、産品市場和貨币市場的一般均衡(同時均衡)等重要分析工具,另一方面在更深層次上理解決定國民收入的實際因素和貨币因素。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章的重點:

1.貨币市場的均衡

2.IS曲線的含義

3.LM曲線的含義

4.IS——LM模型及其意義

本章的難點:

流動性陷阱

關鍵詞:IS曲線;LM曲線;IS-LM模型

知識串講

引言:本章所要說明的問題

1.與第二章的相同

AD 對 Y的影響

2.與第二章的不同

◇第二章:AD(C,I)——I為既定,C是變量

◇本 章:I是變化的,I的決定因素主要是利息率r

本章把兩個市場結合起來:

産品市場:I變化——AD變化

r變化 Y的變動情況

貨币市場:貨币L變化——AD變化

↓簡化

r水平——————Y之間的關系

3.分析工具

(1)IS曲線:

通過産品市場:r——→Y

(2)LM曲線:

通過貨币市場:r——→Y

(3)IS—LM模型:

通過産品市場: r——→Y

貨币市場:

第一節 IS曲線

一、說明的問題

1.貨币市場既定,即貨币M與L既定

2.通過産品市場,來說明:r——Y關系

即:r——産品市場AD(I)變化——Y

3.前提

□兩部門經濟

□其均衡條件:AS = AD

或:I=S

二、相關知識

r與Y之間的關系直接建立不起來,必須借助一些中間變量才能建立起來。

1.投資函數

□決定投資的相關因素:

r (利息率)

R(預期利潤率)

□若其他條件(R)不變:

投資是利率的減函數:

I=e-b·r (b>0)

其中:e:自主投資,獨立于利息率之外的外生變量(重置投資)

b:投資對利息率的反應程度



2.儲蓄函數

S=-α+(1-β)Y

-a:獨立于Y之外的儲蓄,為維持生存需要的負儲蓄

(1-β):邊際儲蓄傾向,即MPS

若其他條件(如MPS)不變,儲蓄是國民收入的增函數

3.産品市場均衡的條件:(兩部門經濟)産品市場的均衡

AD=AS

C+I=C+S

I=S

三、IS曲線的含義

IS曲線是用來描述當産品市場達到均衡即I=S時,國民收入與利息率之間存在反方向變動關系的曲線。如圖3——2所示。

根據其分析前提I=S這一重要特征而命名。



對IS曲線的說明:

(1)用途:表示Y與r之間相互關系的曲線(相關變量:Y——r)

通過IS曲線建立起Y與r之間的函數關系

(2)前提:I=S(即産品市場供求均衡)

在IS曲線上,任意一點均有I=S,AD=AS存在(動态均衡)

(3)内容:Y與r負相關,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因為:其他條件既定

r↑——I↓——AD(C+I)↓——Y↓

r↓——I↑——AD(C+I)↑——Y↑

四、為什麼IS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當産品市場均衡時

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的條件是:C+I=C+S,即I=S

又知 Y=C+I, C=a+βY, I=e-br

∴ Y= a+βY+ e-br

a+e-br

即Y=————

1-β

此式說明:在産品市場均衡的條件下,國民收入與利息率反方向變動。

或者說,要保持産品市場的均衡,國民收入與利息率之間必然存在反方向變化的關系。


這種關系也可以簡單表示為:r↓↑I↑↑S ↑↑Y,即r與Y反方向變動。

五、IS曲線的移動

r

1.移動的含義 IS。IS1

□向右移動:同等r水平,Y↑ IS2

向左移動:同等r水平,Y↓

□這時,Y變動不是由r引起 r。 E2 E。 E1

而是由其他因素引起

由r以外的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

Y的變動就表現為IS曲線的移位

如圖3——4所示

O Y

3-3IS曲線的移動

2.移動的原因:

(1)I水平的變動:

在r既定的條件下:

◇投資需求增加__I↑__AD↑__Y↑__IS曲線右移

◇相反——————I↓__AD↓__Y↓__IS曲線左移

或是由于投資的邊際效率提高

投資需求變動 或是出現了技術革新

或是企業家對經濟前景預期樂觀等

(2)S的變化:

在r既定的條件下:

◇S↑——如MPS↑——同量S隻需較少收入——Y↓——IS曲線左移

◇S↓——如MPS↓——同量S需要更多收入——Y↑——IS曲線右移

或是人們變得更節儉了

儲蓄變動 或是人們預期的未來收入下降了等

第二節 LM曲線

一、說明的問題

仍然是:r————————Y之間的關系

但 中間變量發生改變

不是商品市場AD變化,而是貨币市場貨币需求L的變化

r----L2=L2(r)----M=L1+L2----L1=L1(Y): (r----Y)

二、相關知識

(一)貨币的定義

1.什麼是貨币?

貨币是一種金融資産,但金融資産不都是貨币。

隻有具備如下三個職能的金融資産才是貨币:

□必須是交換媒介;

□必須是财富的儲藏手段;

□必須是記賬單位(價值尺度)

2.貨币的形式

M0=現金

M1=現金+支票賬戶存款

支票賬戶存款是指:

◇活期存款

◇通過開支票直接進行商品交換

◇與現金起完全相同的作用

M2=M1+小額定期存款+短期定期存款+貨币市場互助基金

◇小額定期存款:零星存入的定期存款 變現能力強

◇短期定期儲蓄:一年以下的所有定期存款

◇貨币市場互助金:商業銀行間的準備金貸款

說明

1.通常所說的貨币:M1,各國對M1的定義大緻相同;

2.M2的内涵,不同國家,不盡相同;

3.我們所說的貨币,僅指M1也就是基礎貨币。

(二)貨币市場

金融資産可以交易形成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分為:貨币市場

資本市場

1.貨币市場的含義

短期信貸市場,包括短期信貸活動和短期債券交易

2.特征

□一年期以下的信貸活動

□其交易規模相當巨大

如:20世紀80年代美國貨币市場每天交易平均額在300億美元以上

□貨币市場的利息率是基礎利息率

影響資本市場利息率

影響利息率水平

3.地位

□是産品市場、要素市場運行的中介環節。

□是中央銀行實施貨币政策的主要途徑。

(三)資本市場

1.資本市場的含義

指一年期以上的長期信貸市場和股票市場

2.資本市場的形成

從需求方面看:

□有些企業——擴大生産規模——建廠房 ——投資大 ——長期借貸

機器設備 回收期長 或發行股票

□有些居民戶——購買房地産——長期借貸

高檔耐用品

從供給方面看:有些企業和居民戶有暫時閑置不用的長期存款(一年期以上)。

3.資本市場與貨币市場的關系

□金融市場的兩個部分

□二者間存在着資金競争關系

□兩個市場上的利息率存在着相互影響

短期 決定→ 長期

長期 拉動→ 短期

注意

習慣上經常将整個金融市場稱作貨币市場。

三、貨币的供給與需求

(一)引言

1.要說明的問題

利息率決定于貨币的供給與需求

決定均衡r形成的因素——M,L

2.說明的方法

□貨币供給(M):

◇由中央銀行決定,外生變量,既定

◇不随利率的變化而變化,是一條垂線

□貨币需求(L):

◇由經濟因素決定,内生變量

◇決定r的主要因素——重點考察

(二)貨币的需求

1.誰在需求貨币?

金融機構以外的全社會。

2.貨币需求的決定因素(人們為什麼需要貨币)

凱恩斯認為,人們對貨币的需求,取決于如下一些動機:

(1)交易動機(交易貨币需求)

□含義

人們為了滿足交易(買賣)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貨币的動機。

◇市場經濟中交易是經常性的

◇貨币是交易媒介

◇需要持有貨币

□交易貨币需求的決定因素

◇交易量決定于國民收入水平Y

◇假設貨币的流通速度既定

◇∴交易貨币需求是國民收入水平的函數

□特征

◇比較穩定的數量

◇利息率彈性非常小

(2)謹慎動機(謹慎或預防貨币需求)

□含義:

人們為了預防意外開支而需要持有一部分貨币的動機

□決定因素:

◇個人:

·收入

·對意外開支的估計

◇社會:收入水平

◇謹慎貨币需求也是收入水平的函數

□特征

◇比較穩定

◇難以預期的交易額,憑經驗可以做出判斷

小結

前述兩種需求: r L1

□都與商品交易有關:一個是可預期的交易

一個是難以預期的交易

□都是收入(産量)的函數:增函數

□都是比較穩定的量

□合稱為交易需求:L1

L1=L1(Y) 無彈性

□圖3——4所示: 0 L

3-4:交易貨币需求

(3)投機動機(投機貨币需求)

□含義:

人們為了投機獲利而需要持有一部分貨币的動機。

◇經濟生活中充滿多種獲利的機會,如:股票、債券價格的變化

◇這種機會是動态變化的

◇及時抓住這種機會可以獲利

□投機動機的産生:

◇獲利機會的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尤其是受未來利息率變化的影響

◇在金融市場上,未來利息率的變動具有不确定性

債券市場價格是變動的

          當r變化時,債券價格就是變動的

債券的炒賣,可以獲利

需要持有一部分貨币,需要的量用L2表示

◇舉例:100美元,固定利息5%的公債券:

在r:5% PB=5/5%=100(美元)

r:6% PB=5/6%=83.33(美元)

r:4% PB=5/4%=125(美元)

這樣,預期r走低——投機貨币需求↑

預期r走高——投機貨币需求↓

◇∴投機貨币需求是由未來利息率預期的不确定性決定的

□預期利息率與投機貨币需求的關系:

◇分析

當r走高時——投機機會減少——投機貨币需求減少

當r走低時——投機機會增多——投機貨币需求增加

即:r與投機貨币需求反向關聯

L2=L2(r)

◇圖3-5所示:

r

由于貨币流動偏好的存在

r的下降有下限(最低界限), ro L2

ro:貨币需求具有無限彈性

O L



3-5:投機貨币需求

(三)貨币的總需求

⒈貨币總需求的形成r

□貨币總需求 L1

是前三種貨币需求的總和

即:L=L1+L2

□圖3-6所示:

⒉貨币總需求函數L

L1=L1(Y) L2

L2=L2(r)

L=L1+L2 O L0L

L=L1(Y)+L2(r) 3-6:貨币總需求

(四)貨币市場的均衡

均衡條件

M=L 或M=L1(Y)+L2(r)

四、LM曲線的含義

含義:LM曲線是描述在L=M即貨币市場的需求與供給達到一緻時,國民收入與利息率之間存在着同方向變動關系的線。如圖3-7所示:




對LM曲線的幾點說明:

1.用途:也是表示Y與r之間相互關系的曲線。

2.前提:M=L(即貨币市場均衡,不考慮貨币L、M變化對Y影響)

LM曲線上各點均表示 M=L

r低、Y小——L1↓+L2↑=M(數量既定)

r高、Y大——L1↑+L2↓=M(數量既定)

3.内容:LM曲線向右上方傾斜,表明:

Y————r正向關聯

∵r↑——L2↓——M既定L1↑——Y↑

r↓——L2↑——M既定L1↓——Y↓

五、為什麼LM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因為:當貨币市場均衡時,即貨币供給量與貨币需求總量一緻時,有以下關系:

M=L=L1+L2=L1(Y)+ L2(r)

在這個等式中

M既定——L1↑,L2↓——Y↑,r↑

M既定——L1↓,L2↑——Y↓,r↓

這樣,國民收入與利息率成同方向變動。

六、LM曲線的移動

1.移動的含義

□向右移動:同等r,Y↑

□向左移動:同等r,Y↓

2.移動的原因

(1)M變化

在r不變的條件下:

◇M↑:L2不變(∵r不變)

L1↑——Y↑——LM曲線右移

◇M↓:L2不變(∵r不變)

L1↓——Y↓——LM曲線左移

如圖3-8所示:

r

LM2

LM0

LM1

r0

0 Y2 Y0 Y1 Y

3-8LM曲線的移動

(2)交易貨币需求發生變動:

L1↑——Y↑----LM曲線右移

L1↓——Y↓——LM曲線左移

L1變動,也許是因為貨币流通速度發生變化,也許是物價水平發生變化。

貨币流通速度(V)的變化

一般來說,在經濟擴張時期,V會加快;

在經濟衰退時期,V會減慢。

◇V↑——L1↑——Y↑----曲線右移

◇相反……………………左移

P水平變動

M,L2,貨币流速:既定

◇P↑——名義國民收入↑——L1短缺

P1:Y=10000億

P2:Y=12000億

交換額變大

一部分國民收入不能實現交換——AD↓——Y↓——左移

◇P↓…………………………………AD↑----Y↑——右移

(3)投機貨币需求變動:

2↑——L1↓——Y↓——LM曲線左移

2↓——L1↑——Y↑----LM曲線右移

在r不變時,L2的變動,也許是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發生了變化,也許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等等。

第三節 IS—LM模型

一、兩個市場同時均衡的利息率與國民收入的決定

□IS曲線表明:Y與r多種組合——都有I=S商品市場均衡存在

□LM曲線表明:Y與r多種組合 ——都有L=M貨币市場均衡存在

□能否找到Y與的r這樣一種組合

在這個組合上——— I=S 同時存在

L=M 即兩個市場同時均衡

這一組合可以在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上求得,其數值可以通過求解IS和LM的聯立方程得到。這一聯立方程是:

I(r)=S(y)

M=L1(y)+L2(r)

産品市場和貨币市場的一般均衡圖示如3-9:

□當把IS曲線與LM曲線結合在一個圖上,則有兩個市場的共同均衡

如圖: r

IS LM

r。 E

O Y。 Y

3-9IS——LM模型

在Y0與r0的組合點上:

I=S=L=M

Y。:全面均衡的Y

r0:全面均衡的r

□圖3-9ISLM模型,它表明商品市場和貨币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的Y水平和r水平的決定。

二、IS-LM模型的意義

IS——LM模型是政府運用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調節經濟的有力工具。即當均衡的國民收入小于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或潛在國民收入)時,政府就可以運用擴張性的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使二者相結合,從而在增大國民收入的同時,防止利息率的提高,進而防止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所謂“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

政府對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調節圖示如3-10:




第四節凱恩斯理論的基本框架

一、本節說明的問題

□本節是對前面産品市場均衡、貨币市場均衡以及兩個市場的同時均衡的總結

□産品市場均衡、貨币市場均衡以及兩個市場的同時均衡,是西方經濟學家對凱恩斯經濟理論整個體系所作的标準解釋

□因此,本節也就是對凱恩斯整個理論體系(即《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所做的一個歸納

二、凱恩斯理論的基本框架

APC

消費傾向 MPC

消費(C) k=          

收入(Y) 交易動機

Y—AD 貨币需求(L=L1+L2) 謹慎動機

利率(r) 投機動機

投資(I) 貨币供給(M=M1+M2

預期收益(R)

資本邊際效率

資産的供給價格或重置成本

三、凱恩斯基本經濟理論的數學模型

1.基本數學模型

□儲蓄函數 S=S(Y)

□投資函數 I=I(r)

□産品市場均衡條件 S=I 或S(Y)=I(r)

□貨币需求函數 L=L1+L2=L1(Y)+L2(r)

□貨币供給 M

□貨币市場均衡條件 M=L

2.由前三個公式,可求得IS曲線

□設 S=-α+(1-β)Y

I=e-dr

□當産品市場均衡時,即S=I,有IS曲線

-α+(1-β)Y=e-dr

Y=          

3.根據後三個公式,可得LM曲線

□設M既定 L= L1+L2

□當貨币市場均衡時,即M=L,得LM曲線

M=L1(Y)+L2(r)

4.求解IS與IM的聯立方程,即可求得産品市場和貨币市場同時均衡的利率和國民收入

Y=          

M=L1(Y)+L2(r)

四、凱恩斯基本理論的意義

1.可用來說明經濟蕭條的根源。

2.是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有力工具。

本章思考題

1.簡述IS曲線與産品市場的均衡。

2.簡述LM曲線與貨币市場的均衡。

3.簡述IS-LM模型:産品市場和貨币市場的一般均衡。

例題解析:

一、問答題:為什麼IS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答:IS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說明利息率與國民收入成反方向變動,這是因為利息率與投資成反方向變動。投資是總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投資增加,總需求增加;投資減少,總需求減少。而總需求又與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因此,利息率與國民收入成反方向變動。

二、簡析題:什麼是LM曲線的凱恩斯區域

答:指LM曲線上呈水平狀态的區域。在此區域内,貨币的需求曲線已處于水平狀态,對貨币的投機需求已達到利率下降的最低點“靈活偏好陷阱”階段,貨币需求對利率敏感性極大。凱恩斯認為:當利率極低,即債券價格很高時,人們覺得用貨币購買債券風險很大,因為債券價格已這樣高,從而隻會跌,不會漲,因此買債券很可能虧損,人們有貨币在手的話,就不肯去買債券,這時,貨币投機需求成為無限大,從而使LM曲線呈水平狀态,由于這種分析是凱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區域稱為凱恩斯區域。

第四章 總供給——總需求模型

學習目标:與前兩章相比,本章将價格水平和總供給作為新因素引入國民收入決定問題的分析。通過本章的教學,學生應掌握總需求曲線的推導、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短期總供給曲線、長期總供給曲線和不同供給假設條件下的政策效應等知識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總需求曲線的推導

(2)長期總供給曲線

(3)短期總供給曲線

(4)AD——AS模型及政策意義

關鍵詞:總需求曲線;長期總供給曲線;短期總供給曲線

知識串講:

引言

一、說明的問題

1.仍然是國民收入的決定

2.與前兩個模型的區别

(1)前面兩個模型都是在假定一般價格水平(P)不變的條件下進行的

本章是在價格水平可變的前提下,讨論國民收入(總産出)與價格水平的決定

即 Y—————P

(2)本章不僅把AD,而且把AS也作為決定Y大小的因素

AD—AS模型就是要說明總需求與總供給如何共同決定國民收入和物價水平的模型。該模型是宏觀經濟分析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宏觀經濟學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的基礎。該模型如圖4—1所示。




文本框: P0(均衡的物價水平)                     文本框: P0(均衡的物價水平)

4——1 AD——AS模型

圖4——1是均衡價格模型在宏觀經濟領域中的運用。正如我們用市場需求曲線和市場供給曲線分析個别市場一樣,我們用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分析整個經濟的波動。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貌似個别市場均衡的模型,實際上與個别市場的情況是根本不同的。當我們在分析整個經濟時,那種從一個市場向另一個市場的微觀經濟替代是不可能的。AD—AS模型所要解釋的量——實際GDP——包括了所有經濟市場上生産的量。

二、分析工具

1.總需求函數(曲線)

2.總供給函數(曲線)

第一節總需求曲線

一、總需求的含義與構成

1.含義

經濟社會對産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

是最終産品市場上AD

總需求=總支出=均衡條件下的總産出

2.構成

消費需求

投資需求

政府需求

國外需求

二、總需求函數

1.總需求函數的含義

總需求—————其決定因素間的函數關系

這裡 僅考慮一般價格水平P

産量(收入或總需求量)與價格水平之間的依存關系

它表示在某個特定的價格水平上,經濟社會需要多高水平的國民收入

Y = f(P

2.總需求函數的内容:

□負相關

□原因:

(1)價格水平變動具有利率效應

·P↑——r↑——I、C↓——AD↓——Y↓

P↓——r↓——I、C↑——AD↑——Y↑

價格水平變動引起的利率的同方向變動,稱為價格變動的利率效應。

(2)價格水平變動具有彙率效應

·P↑——r↑——彙率↑——NX↓——AD↓——Y↓

P↓——r↓——彙率↓——NX↑——AD↑——Y↑

價格水平變動引起的彙率的同方向變動,稱為價格變動的彙率效應。

(3)價格水平變動的實際餘額效應

·P↓——貨币的實際購買力增加——人們感到更富有了——C↑——AD↑——Y↑

·P↑——貨币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人們感到更貧窮了——C↓——AD↓——Y↓

價格水平變動引起人們實際收入的變動,稱謂價格變動的實際餘額效應。

(4)價格水平變動的稅收效應

·P↑——名義Y↑——Yd↓——C↓——AD↓——Y↓

納稅檔次提高

·P↓——名義Y↓——Yd↑——C↑——AD↑——Y↑

納稅檔次降低

三、總需求曲線

1.總需求曲線的含義

用來表示國民收入(總需求)和價格水平之間依存關系的曲線

它是總需求函數的幾何表示。如圖4-2所示。

2.總需求曲線的形狀

依據總需求函數

P

P1 B

P0 A

AD

0 Y1 Y0 Y

4-2:總需求曲線

3.總需求曲線的推導

(1)從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導出總需求曲線。如圖4-3所示:




AD 450

A AD0(P0)




B AD1(P1)

(a)

0 Y

Y1 Y0

P













P1 B

P0 A

AD (b)




0 Y1 Y0 Y

圖4-3

說明

◇P0(較低)——實際餘額效應——AD0較高——Y0(較高)

——在(b)圖有P0與Y0的對應點A

◇P1(較高)——實際餘額效應——AD1較低——Y1(較小)

——在(b)圖有P1與Y1的對應點B點

◇連接A、B點,有總需求曲線。


(2)從IS-LM模型導出總需求曲線。如圖4-4所示:


r LM(P1)

LM(P2) (a)

r1 E1

r2 E2

IS

0 Y

Y1 Y2

P

P1 D1 (b)




P2 D2

0 AD Y

Y1 Y2

圖4-4

說明

◇在IS—LM模型中,一般價格水平被假定為一個常數

即在價格水平不變,貨币供給為已知的條件下——

IS曲線與LM曲線共同形成均衡的Y水平

◇在價格變化的情況下,價格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可由IS—LM模型中推導得出

·當P1——M/P實際貨币供給較小(M一定、P較高時)——貨币市場均衡水平較低

——有LM(P1)曲線與IS曲線相交于E1——有Y1r1

——在上圖中有P1與Y1的對應點D1

·當P2——M/P實際貨币供給變大(M一定、P較低時)——貨币市場均衡水平較高

——有LM(P2)曲線與IS曲線相交于E2——有Y2r2

——在上圖中有P2與Y2的對應點D2

·依此類推,有許多個對應點,連接這些點,便有總需求曲線AD

(注:實際貨币供給量=名義貨币供給量/價格水平=M/P

注意:價格水平的變化,對IS曲線沒有影響

因為:決定IS曲線的變量被假定為實際量

而不是随價格變化而變動的名義量

四、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1.含義

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表明物價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與勞務的總需求量。

當物價水平之外的許多其他因素影響物品與勞務的需求量變動時,總需求曲線就會左右移動。

總需求曲線移動的情況,如圖4-5所示。




2.影響總需求曲線移動的其他因素

(1)人們變得更節儉了——S↑——C↓——AD↓——總需求曲線左移

(2)技術有了創新——企業的投資↑——AD↑——總需求曲線右移

(3)政府财政支出↓——AD↓——總需求曲線左移

(4)貨币當局擴大貨币供給M↑——AD↑——總需求曲線右移

可見,總需求曲線的移動有時産生于私人行為,而有時産生于公共政策。

第二節 總供給曲線

一、總供給與總量生産函數

1.總供給的含義

(1)總供給是經濟社會的總産量(或總産出)

是最終産品市場上的AS

(2)總産量是經濟社會的基本資源N、K、T等用于生産時獲得的産量

(3)AS主要是一個物量概念

2.總量(宏觀)生産函數

(1)總量生産函數的含義

總産量與經濟社會投入生産的基本資源之間存在着函數關系,此即總量生産函數。它表示總投入與總産出之間的依存關系。

Y=f(N,K,T)

(2)長期總量生産函數與短期總量生産函數

◇長期,所有要素可變

Y=f(N,K,T)

◇短期(一般指一年)

·技術不變,這樣

Y=f(N,K)

·資本存量基本不變

因為:

——資本的規模與數量被認為是由以前各年的投資決定的

——資本存量通常較大,當年新增投資對資本存量影響較小

所以,K被作為外生變量處理, K

Y=f(N,K)

·短期總量生産函數的基本含義:

總産量是經濟中就業量的函數,随總就業量變化而變化

◇在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總量生産函數是指短期總量生産函數

(3)總量生産函數(短期)的兩條重要性質

◇總産出随就業量的增加而增加

◇由于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随着總就業量的增加,總産出按遞減的比率增加

Y

Y =f(N、K)

Y0

0 N0N

圖4-6

二、潛在産量

1.潛在産量的含義

指現有資本和技術水平條件下,經濟社會的潛在就業量所能生産的産量。又稱充分就業的産量

解釋:

(1)前提:短期。資本、技術不變

(2)内容:現有資源(就業量)充分利用條件下所能生産的最大産量

潛在就業量—→潛在産量(潛在國民收入)

(3)潛在就業量的含義:

潛在就業量——充分就業量

不是指人人有工作——現在工資水平下願意就業的人都參加工作時的就業量

2.潛在産量的表達式

Y=f(N、K)

N:潛在就業量

Y:潛在産量

3.問題

□經濟社會中的總産量水平是由總就業水平決定的

□那麼,總就業水平又由什麼決定呢?

三、勞動市場

引言

□就業水平——勞動的需求——勞動市場

勞動的供給

□勞動市場性質的争論:是競争性的?還是壟斷性的?

□假定:勞動市場是競争性的

1.勞動需求

(1)勞動需求主體:企業

(2)企業對勞動需求的決定原則

實際工資=勞動的邊際産量

W/P=MP

(3)勞動需求與實際工資間的關系

減函數

Nd=Nd(W/P)

如圖4-7所示

W/P

(W/P)0

(W/P)1

Nd=Nd(W/P)

0 No N1 N

圖4-7

2.勞動供給

(1)勞動供給主體:勞動者

(2)勞動供給原則:實際工資(W/P)=勞動的負效用

(3)勞動供給與W/P之間的關系

增函數

Ns= Ns(W/P)

如圖4-8所示

W/P

Ns= Ns(W/P)

(W/P)1

(W/P)0

0 N0 N1 N

4-8

3.勞動市場的均衡

(1)實際就業量是由勞動需求和勞動供給的均衡點決定。如圖4-9所示:

W/P

Ns= Ns(W/P)

(W/P)0 E

Nd= Nd(W/P)

0 N0 N

圖4-9

(2)若勞動市場是競争性的

實際工資就是可調整的

若:W/P過高 Ns>NdW/P下降

若:W/P過低 Nd>Ns W/P上升

均衡點就會形成

均衡條件:Ns(W/P)=Nd(W/P)

四、總供給曲線

1.總供給曲線的含義

(1)決定總供給的因素

◇資源的可用量,即總就業量

◇資源的使用效率,即技術水平

◇一般價格水平

(2)總供給函數

◇這裡僅讨論總産量與一般價格水平的關系(由分析前提限定)

◇總供給函數指總産量與一般價格水平的依存關系。

Ys = f(P)

(3)總供給曲線

◇總供給函數的幾何表達即總供給曲線,它表明在任何一個既定物價水平時企業生産并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它主要反映物價水平與供給量之間的關系。

那麼,物價水平與總供給量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呢?或者說,物價水平到底怎樣影響總供給量(總産量)呢?

物價水平影響總産量的基本過程是:一般物價水平通過影響實際工資,進而影響勞動市場供求關系以及就業量而最終影響總産量(總供給量)。

◇一般價格水平P為縱坐标,總産量為橫坐标

◇總供給曲線形狀在短期和長期不同

2.長期總供給曲線(古典總供給曲線)

(1)在長期中,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于經濟的潛在産量水平上的垂直線。

形狀如圖4-10所示

P LAS

0 yf Y

圖4-10

(2)原因

長期:P與實際工資(W/P)具有足夠的伸縮性

經濟中就業水平就會處于充分就業狀态

總産量:潛在産量

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于潛在産量水平上的垂線

(3)又稱

古典總供給曲線,它是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必然結論。

(4)意義

表明:

◇經濟中的産出水平——主要由充分就業的勞動力數量決定

◇而獨立于價格水平——即産出水平不是價格水平的函數

3.短期總供給曲線

一般形式(常規總供給曲線)

含義:一般形式的短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線。說明在短期裡物價水平下降會引起總供給量減少。形狀如4-11所示

P

SAS




P0

P1

0 Y1 Y0Y

圖4-11

原因

短期:貨币工資(W)具有“粘性”,不能随着價格水平(P)的變動而同幅度變動

經濟中就業水平就會處于小于充分就業狀态

總産量:小于潛在産量

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線

⑵特殊形式(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

□含義:特殊形式的總供給曲線是一條與橫軸平行的線,表明在價格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總供給可以增加。如4-12所示

P AS

P0 E

0 Y

圖4-12

特殊之處:一般形式中向左下方傾斜的線段作為水平線,即把水平線作為向左下方傾斜線段的近似值。

适應對象

◇嚴重蕭條時期的經濟社會,是凱恩斯根據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情況提出來的,所以又稱:凱恩斯主義的總供給曲線。

□原因:在經濟蕭條時期,在很低的工資水平上,有許多願意接受低工資的人在尋找工作。所以,在工資水平和價格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社會能增加産量。

第三節 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

一、實際國民收入大小的決定因素

與AS有關

也與AD有關

由AS與AD的共同影響決定

二、國民收入水平的決定

1.由AS與AD的均衡點決定

P

如圖4-13所示: AS

AS 已定

AD 已定 AD

E: 形成 P1

E

均衡國民收入y*和均衡價格水平P* P* E

形成

2.影響AS、AD的因素不變 0 y1 y* y2 y

國民收入不變 圖4-13

三、總供求均衡的變動

(一)總供求均衡的變動含義

均衡點的移動

隻要除了價格水平以外的其他影響AS、AD的因素發生變化,均衡點會移動

(二)變動的原因

1.AD的變動

(1)AD變動的含義

AD曲線的位置的移動

如圖4-14所示:AD1、AD2、AD3

P

AD3 AS

AD2

P3 AD1 E3

P2 E2




P1 E1




0 y1 FE(y3) y

圖4-14

(2)AD變動的原因:

◇P以外的其他影響AD的因素發生了變化(如前所述):

·人們的節儉程度

當人們變得更節儉了——S↑——C↓——AD↓——總需求曲線左移

當人們變得更奢侈了——S↓——C↑——AD↑——總需求曲線右移

·技術的創新程度

當技術創新充足——企業的投資↑——AD↑——總需求曲線右移

當技術創新不足——企業的投資↓——AD↓——總需求曲線左移

·政府财政支出水平

當政府财政支出↓——AD↓——總需求曲線左移

當政府财政支出↑——AD↑——總需求曲線右移

·貨币當局的貨币供給狀況

當貨币當局擴大貨币供給M↑——AD↑——總需求曲線右移

當貨币當局縮小貨币供給M↓——AD↓——總需求曲線左移

可見,總需求曲線的移動有時産生于私人行為,而有時産生于公共政策。

(3)AD移動對國民收入水平的影響:

當AS曲線為短期的條件下:正相關

AD↑——總需求曲線右移——Y↑

AD↓——總需求曲線左移——Y↓

當AS曲線為長期的條件下:

AD↑——總需求曲線右移——Y不變

AD↓——總需求曲線左移——Y不變

(4)AD變動對失業與通貨膨脹的不同影響:

◇失業與通貨膨脹均與AD有關

◇在小于充分就業需求下(短期)

AD↑——失業↓——通貨膨脹↑或不變

AD↓——失業↑——通貨膨脹↓或不變

◇在充分就業需求下(長期)

AD↑——通貨膨脹↑

AD↓——通貨膨脹↓

◇可見,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治理,可以通過AD調節實現

2.AS的變動

(1)AS變動的含義

價格以外的因素導緻總供給變化時,就引起AS曲線的移動。

如圖4——17所示:AS0→AS2或AS1

注意: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不會移動(價格不變)

在K、T不變的短期内:

古典總供給曲線也不會移動

能夠移動的隻有常規總供給曲線

所以,下面讨論的是常規總供給曲線的移動

(2)變動的原因:

P以外的其他影響總供給的因素發生了變化,如:

·當生産率↑——AS↑——總供給曲線右移

當生産率↓——AS↓——總供給曲線左移

·當生産成本↓——企業生産↑——AS↑——總供給曲線右移

當生産成本↑——企業生産↓——AS↓——總供給曲線左移

生産成本的升降,也許是由于最低工資的升降,也許是由于進口石油等價格的漲跌。




(3)AS變動對國民收入水平的影響

AS↑——Y↑

AS↓——Y↓

(4)AS變動對失業和價格水平的影響

AS↑——失業↓——通貨膨脹↓

AS↓——失業↑——通貨膨脹↑

◇可見,失業和通貨膨脹的治理,可以通過AS的變動實現。

第四節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對經濟波動的解釋

引言

1.說明的問題

經濟中為什麼會出現蕭條、繁榮、滞脹?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可以對此做出一些解釋

2.分析工具

□總需求曲線

□總供給曲線

3.分析前提

把總供給曲線分為短期總供給曲線與長期總供給曲線

□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的總供給曲線

□長期總供給曲線:垂直的總供給曲線

一、總需求曲線與短期總供給曲線對經濟波動的解釋

1.對蕭條和繁榮狀态的說明

如圖4-16所示:

圖中,短期總供給水平既定,用SAS曲線表示

□當經濟中需求水平很低時,如AD1 P AD2 SAS

AD1

AD1與SAS相交于E1 P2 E2

P1 E1

國民收入水平、價格水平低




經濟蕭條 0 y1 y2 y

□當經濟中需求水平很高時,如AD2 4-16

AD2與SAS相交于E2

國民收入水平、價格水平高

經濟繁榮

2.對滞脹狀态的說明

P AS2

如圖4-17:在總需求既定條件下: AD AS1

□當經濟中出現供給沖擊時

(如進口石油價格上升或工資上升) P2 E2

□短期供給曲線左移 P1 E1

□價格上升,國民收入水平減少

□滞脹0 y2 y1 y

4-17

二、總需求曲線與長期總供給曲線對經濟波動的解釋

如圖4-18所示:

□長期内,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線(與潛在産量線完全重合)

技術不變,總供給水平不變

□均衡水平的變動隻能由總需求水平的變動引起

□當總需求水平為AD時,均衡點為E

此時有P和yf

□當總需求水平為AD′時,均衡點為E′

此時有P′和yf

□在長期,總需求的增加會引起通貨膨脹,而不會改變國民收入水平

P

ASL




P′ E′ AD′

P E AD

0 yf y

4-18

綜合以上各種情況,可得圖4-19

三、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政策含義

AD——AS模型是一種分析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及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十分有用的政策工具,尤其是用來對付通貨膨脹十分有效。其意義:

一是解釋經濟波動:在短期,經濟的蕭條和繁榮是難以避免的,即經濟會出現波動。

二是說明了政府幹預經濟的政策是必要的,其主要目标是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

如圖4-20所示。

圖4-20表明:

□當經濟運行處于E0點的均衡水平時,既有較高的通貨膨脹水平,又沒有實現充分就業,經濟處于滞漲狀況。這時,先壓縮總需求,使AD0移動到AD1,形成新的均衡點E1,有效降低了通貨膨脹水平;再促進有效供給,使AS0移動到AS1,形成又一個新的均衡點E2,甚至可以繼續促進有效供給,這樣就會既增加就業,又保持較低的通貨膨脹水平,實現政府宏觀經濟目标。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總結

1.Y=AD模型

AD(C+I+G+NX)————Y的決定

其中:C————————Y的決定

隻涉及産品市場 AD分析

2.IS-LM模型

r變動——I變動——AD變動——Y的決定

——L2變動——L1變動——Y的決定

涉及兩個市場:産品市場和貨币市場

3.AD-AS模型

P變動——AD、AS變動——Y的決定 分析範圍擴展到AS領域

AS變動——Y= f(N,K)——與勞動市場有關

擴展出一個勞動市場

核心問題國民收入大小的決定

本章思考題

1.總需求曲線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2.什麼是總供給曲線?它有哪三種不同的情況?

3.利用勞動市場的供求曲線說明工資的決定。

4.運用AD——AS模型說明政府對通貨膨脹和失業的治理。


例題解析:

一、名詞解釋:總需求曲線

總需求曲線:是表明産品市場與貨币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總需求與價格水平之間關系的曲線。

二、簡析題:什麼是凱恩斯的AS一AD模型

答:是由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總需求曲線和一條由水平段和垂直段構成的總供給曲線(即反L型總供給曲線)所構成的模型。此模型的含義是:在總供給曲線的水平段,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時,不會引起價格水平的提高,隻是引起産量增加。而在總供給曲線的垂直階段,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時,隻能引起價格水平的提高,而不能引起實際産量的增加。

第二篇國民收入的變動

第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

學習目标:本章是運用國民收入理論來分析宏觀經濟中的兩個重要問題:失業與通貨膨脹。第一節是失業理論。第二、三節是通貨膨脹理論。第四節是分析有關失業與通貨膨脹關系的各種理論。通過本章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失業、通貨膨脹及其它們之間交替變化的相關知識。

本章重點和難點

(1)充分就業的含義

(2)自然失業的含義與分類

(3)緊縮性缺口與膨脹性缺口的含義

(4)凱恩斯對需求不足失業的解釋

(5)通貨膨脹的含義

(6)對需求拉上通貨膨脹的解釋

(7)對供給推動通貨膨脹的解釋

(8)菲利浦斯曲線的含義

(9)不同學派對菲利浦斯曲線的不同解釋及政策含義

關鍵詞:充分就業;奧肯定律;CPI;菲利浦斯曲線

知識串講:

引言

失業與通貨膨脹:市場經濟下宏觀經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如果把一個經濟體比做一個生命體,那麼,失業、通貨膨脹是其常見“病”

第一節失業理論

一、失業的含義與分類

(一)失業的含義

具有勞動能力的人處于願意工作而沒有工作,并正在尋找工作的狀态。

對此概念的幾點說明:

1.失業是對具有勞動能力的人而言的

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統計學上規定為一定年齡的人

美國:16——65歲

我國:16——60歲 8.457億(1997年)

2.失業是對願意工作的人而言的

具有勞動能力的人不願工作不算失業。如“大學生”上學選擇

3.失業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願意工作而又無工作,并正在尋找工作的狀态

所以:失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沒有工作

(二)失業的衡量

失業率=失業人數/勞動力總數×100%

1.失業人數

◇失業人口指:

·第一次尋找工作的新勞動力

·重新尋找工作的勞動力

·從一個崗位上被解雇等待重新雇傭的人

4周内未找到工作,到有關部門登記注冊的失業人口

2.勞動力總數

失業人數+就業人數

3.衡量辦法

◇失業率高低————失業嚴重程度

如:美國: 1965年 5.2%

1990年 5.6%

2000年 4.0%

◇我國的失業率: 國家統計局: 國内學者 聯合國勞工組織

城鎮: 1990年 2.5% 7—9%(98)

1995年 2.9% 9.36%(97) 18.8%(95)

(三)失業的分類

1.自然失業:由于經濟中某些難以避免的原因引起的失業。

難以避免的原因有(自然失業的類型):

(1)磨擦性失業:由于正常的勞動力流動引起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由于經濟結構的變動而引起的失業。

(3)技術性失業:由于技術進步引起的失業。

(4)季節性失業:由于某些行業生産或經營的季節性特點所引起的失業

(5)古典失業(也叫自願失業):一部分工人不願接受現有的工資水平和工作條件引起的失業。

◇這是古典經濟學家對失業原因的說明。

2.周期性失業(需求不足的失業、非自願失業)

由于經濟中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業。它一般存在于經濟周期的蕭條階段,故稱周期性失業。

◇這是凱恩斯對失業原因的說明。

3.隐蔽性失業

一部分勞動者表面上有工作,實際上生産率等于零的就業狀态。

(四)充分就業的含義

1.充分就業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指沒有周期性失業的就業狀态。

自然失業——難以避免

周期性失業——非自然失業——消除——充分就業

2.充分就業與自然失業是可以并存的

一個社會總有自然失業存在,僅有自然失業時的失業率就叫做自然失業率。如:

美國 自然失業率

1950—1960年 3.5%—4.5% 充分就業

二、周期性失業的原因

(一)凱恩斯以前的經濟學對失業的看法

1.觀點

凱恩斯以前的古典、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完全競争市場經濟制度下,不存在周期性失業。

2.原因解釋

◇市場經濟制度好比一架精緻的機器

◇存在自動調節機制(市場機制)

◇自動實現經濟平衡,不可能發生需求不足的周期性失業

具體有如下三個理論來支持——

薩伊定律

利息率自動調節理論

工資決定理論

(二)凱恩斯對周期性失業原因的分析

1.觀點

凱恩斯否定了傳統理論,承認了周期性失業的存在。

2.原因解釋: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緊縮的缺口”

凱恩斯對周期性失業現象存在原因說明的基本思路是:

就業量大小→國民收入高低 → 有效需求→三條基本心理規律

失業← 達不到充分就 ←不足← 客觀存在

業Y水平

(1) (2) (3)

也就是說,就業量大小——由AD決定的均衡Y高低決定。當均衡Y達不到充分就業Y(或潛在Y)時,就會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緊縮的缺口”,就會存在周期性失業。如圖5——1所示:

在圖5——1中,

均衡Y<充分就業Y AD

ADf OYfAD=AS

AD0OY0 ADf

AD0<ADf——存在緊縮的缺口 F 緊縮的缺口

OY0<OYf——存在周期性失業 AD0

F0 K

∴OY0<OYf——緊縮的缺口

——周期性失業

O Y0 Yf Y

5——1

補充:“膨脹的缺口”和“無缺口”情況:

(1)“膨脹的缺口”情況

如圖5——2所示:

在圖5——2中,

AD

AD=AS

均衡Y>充分就業Y E AD0

AD0>ADf——存在——OY0>OYf 通脹的缺口

“通脹缺口” ADf

——無周期性失業 E1 K

∴OY0>OYf——通貨膨脹

——無周期性失業




O Yf Y0 Y

5——2

(2)“無缺口”情況

如圖5——3所示:

在圖5——3中,

AD

均衡Y=充分就業Y

AD0=ADf——OY0=OYf —— 無失業 AD=AS

無通脹 AD0

無緊縮缺口 ADf

無通脹缺口 E(E1)

O Y0(Yf) Y

5——3

概括:均衡Y與充分就業Y的實際關系

實際中:“無缺口”情況 :特例

“膨脹的缺口”情況 :不普遍

“緊縮的缺口”情況 :普遍、正常情況

∴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均衡Y<充分就業Y——實際就業人數<充分就業水平——周期性失業

那麼,為什麼有效需求不足?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規律

(1)有效需求及其決定因素

有效需求是決定現實供給量大小的總需求,也就是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

有效需求的決定因素

凱恩斯認為:

國民收入大小(Y):既定

消費需求——

有效需求(AD)(C) MPC 三大基本

(兩部門經濟)利潤率—資本邊際效率心理規律

投資需求——貨币需求(L)

(I)利息率

貨币供給(M):由中央銀行決定

(2)三大基本心理規律

MPC遞減規律

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

含義

·資本的預期利潤率。即增加一筆投資形成的資本預期可以得到的利潤率。

預期利潤率=預期利潤/I

·資本邊際效率與資本利潤率的關系:

相同:都是利潤率

不同:——資本邊際效率加入心理因素:對未來利潤的心理估計

——加入了時間因素:未來

變動趨勢:遞減

·原因:

I↑——資本品D↑——資本品P↑——成本↑——預期利潤↓

I↑——産品S↑ —— 産品P↓ —— 收益↓

·資本邊際效率遞減:有普遍性,是規律

以預期為基礎的一種心理活動(心理規律)

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對投資的影響:投資需求不足

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資本家對未來缺乏信心——投資不足

流動偏好(靈活偏好)

投資:不僅取決于資本邊際效率(利潤率)

而且取決于利息率——與貨币L有關——流動偏好(靈活偏好)

含義:人們在手中保持一定數量貨币(現金)的願望

流動偏好對利息率的影響:利息率有下限

手持現金——有流動偏好之好處

二者互為機會成本

儲 蓄——有獲得利息之好處

(投資)

如圖5——4中,

r

由于流動偏好的存在 r有下限:

r較高(r1) r>流偏 貨币L較小 L1 L2 L3

r較低(r2) r與流偏 貨币L增加 L

差距縮小

r1 E1

r很低 r不能補償 貨币L趨于 r2 E

流動偏好 無窮大 流動性

陷阱

r2以下:稱為流動性陷阱 O L

凱恩斯陷阱

貨币L曲線有無限彈性部分 5——4

總結

MPC遞減—————————————C需求不足

資本邊際效率遞減——預期利潤率↓ 有效需求不足

流動偏好存在————r有下限 I需求不足

——均衡Y<充分就業Y——失業

三、失業的經濟損失:奧肯定律

(一)奧肯定律說明的問題

1.失業總是一種壞事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壞事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壞事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壞事,實際y↓

2.失業最大的經濟損失是實際Y的減少

即:失業率與實際Y增長率之間存在着一種反向依存關系

3.美國經濟學家奧肯20世紀60年代對此進行了研究——奧肯定律

(二)奧肯定律的含義

1.奧肯根據美國的經驗統計數據發現

失業率每高出自然失業率1個百分點,實際國民收入增長率将低于潛在國民收入增長率的3個百分點。

如:自然失業率4% 國民收入增長率8%

實際失業率5% 5%

2.奧肯定律是說明失業率與實際國民收入增長率之間關系的一條經驗統計規律。它說明失業率與實際國民收入增長率之間成反方向變動。

(三)奧肯系數

奧肯系數=失業率的變動率/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變動率(取絕對值)

若:失業率降低1%/國民收入增長率增長3%=0.33

(四)奧肯定律的政策含義

降低失業率——加速經濟增長

四、失業的治理

□根據凱恩斯對失業原因的分析:

失業——實際Y<充分就業Y——有效需求不足

治理(周期性)失業:應從擴大AD水平入手

需要借助宏觀經濟政策來實現

第二節通貨膨脹理論

一、通貨膨脹的含義與衡量

(一)含義

物價水平普遍持續的上漲現象。

(二)衡量指标

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物價指數

1.物價指數的含義

反映不同時期商品價格水平變動比率的一種相對指标

2.物價指數計算的一般公式:

∑Pt·Qt ∑報告期價格×報告期産量

物價指數Ip= ----------×100% = ----------------------------×100%

∑P0·Qt ∑基期價格×報告期産量

3.物價指數的種類:

根據包括的商品品種的不同,物價指數分為:

(1)消費物價指數(CPI,也叫零售物價指數、生活費用指數):

◇不同時期消費品零售價格水平變動的比率

◇計算:[本期消費品P水平/基期消費品P水平]×100%

◇美國:選取382種消費品和勞務,編制該指标。

(2)批發物價指數(PPI,也叫生産者價格指數)

◇不同時期大宗商品批發價格水平變動比率。

◇計算:

[本期大宗商品批發價格水平/基期大宗商品批發價格水平]×100%

美國:選取2400種商品(消、資)編制該指标。

(3)GDP折算數

◇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與按不變價格計算的GDP之間的比率。

(名義GNP/實際GNP)×100%=[∑PtQt/∑PoQt]×100%

◇美國:1975年GDP折算數為:

1529億(75年P)÷12020億(72年P)×100%=127.2%

三種指标間關系

①由于選取商品的範圍不同,各指标數值不同。

②消費物價指數與居民生活水平關系最密切,一般用其來衡量通脹。

4.物價指數與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率=物價指數-100%

(三)通貨膨脹的分類

1.據通貨膨脹率(物價指數)的高低,通貨膨脹分為:

(1)爬行的或溫和的通貨膨脹

◇特點:

·通貨膨脹率低,在10%之内;

·比較穩定。

(2)加速的或奔騰的通貨膨脹

◇特點:

·通貨膨脹率較高,一般為兩位數

·通貨膨脹有加速發展趨勢。

(3)超速的或惡性的通貨膨脹

◇特點:

·通貨膨脹率非常高(一般在三位數以上)

·完全失去了控制,可以導緻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崩潰

(4)受抑制的或隐蔽的通貨膨脹

◇特點:

·物價沒有上漲

·商品普遍短缺

通貨膨脹的實質:貨币購買力>商品供應能力

可以表現為 P↑

也可以表現為 産品短缺

◇原因:政府實行嚴格的價格管制與産品配給制

2.按照對不同商品價格的影響大小劃分:

(1)平衡的通貨膨脹:每種商品的價格均按照相同的比率上升

(2)非平衡的通貨膨脹:各種商品的價格按照不同的比率上升

3.根據人們對通貨膨脹變動趨勢的預料程度劃分:

(1)可預期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比較穩定的通貨膨脹

(2)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不穩定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可預期程度不同,對經濟生活的影響程度不同

二、通貨膨脹的原因

(一)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理論

1.含義

由貨币購買力表示的總需求超過充分就業條件下所能生産的商品和勞務的供應量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前提:資源充分就業,AS無法增加

内容:AD>ASf

原因:AD過旺,AD=市場貨币購買力

AD為什麼過旺呢?凱恩斯主義與貨币主義有着不同的解釋——

2.凱恩斯的需求拉上通貨膨脹理論

P AD3 AS

◇圖5——5所示: E2前,資源有閑置 AD1 AD2

AS線:以E2為折點。 P1 E3

E2後,資源充分利用

P0 E1 E2

E2點前:AD↑——AS↑—— P——無通脹

E2點後:AD↑—— AS——P↑——通脹

O Y1 Yf Y

◇基本含義: 5——5

第一、通貨膨脹是由于AD>ADf造成;

第二、AD過度增長的原因:非貨币因素

是實際因素:I需求過度

C需求過度

第三、通貨膨脹與(周期性)失業不能并存

3.貨币主義的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理論

◇貨币主義認為:通貨膨脹的原因是AD的過度增長

即把通貨膨脹率看作是AD過度增長的函數,

◇AD過度增長的原因是貨币的過量發行

·根據貨币數量方程

MV=PY

其中:MV=AD

PY:名義國民收入

V:既定

·當貨币發行的增長率>産量的增長率

P就會過快上升

◇貨币發行量(M)成為決定通貨膨脹率的根本因素

M↑——AD↑——(Y/Yf)↑——P

(二)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理論

1.産生背景

◇需求拉上論1950年代流行

◇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出現滞脹(通貨膨脹與失業并存),需求拉上論出現漏洞

◇成本推進論出現

2.内容

由生産商品和勞務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前提:AD既定

◇原因:成本上升

◇結果:價格上升,通貨膨脹與失業并存

◇圖5——6所示:

P ASf

AD




AS3

AS2

AS1

0 Yf Y

5——6

3.類型

(1)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

L市場:工會壟斷——工人要求過高W——W能升不能降(“剛性”)




W↑———成本↑———P↑




W↑———成本↑———P↑




W————P螺旋式上升




通貨膨脹

(2)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

産品市場:大廠商壟斷———操縱P———壟斷利潤

大廠商:壟斷者

W↑——廠商為了原利潤水平,或為了獲取更多利潤——P↑




通貨膨脹

(3)進口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開放經濟中:一國對其他國家經濟依存度較大

其他國家存在通貨膨脹,進口成本↑

國内産品P↑,通貨膨脹

·例如:1970年代初

石油P↑——西方國家通貨膨脹

(三)供求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

由總需求和供給成本的同時增加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

通貨膨脹:既不是單純的AD拉上

也不是單純的成本推進

而是AD拉上和成本推進的共同結果。

主要理由如下:

1.短期内,單純的需求拉上通貨膨脹可能存在

長期内,單純的需求拉上通貨膨脹不可能存在

通貨膨脹過程可能如下:

AD過度———P↑———W↑———P↑……

混合作用的結果

AD拉上 成本推進

2.沒有需求擴張,單純的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不能維持下去

供:W↑——成本↑——P↑

(1000—1500) 部分産品——生産萎縮——成本↓——P↓

求:AD不變——購買力(1000) 過剩 W↓ 通脹停止

(四)結構性通貨膨脹

由于經濟結構之間的差異和變動引起的通貨膨脹

1.經濟結構:國民經濟中不同部門之間質的聯系和量的比例關系

2.經濟結構的差異與變動

(1)差異: 生産率不同 W水平不同

不同部門 利潤率不同

市場大小不同

(2)變動: 新興部門發展快——比重↑

不同部門比重變化

傳統部門衰落——比重↓

3.經濟結構差異、變動與通貨膨脹

産品 W↑

新興部門 —P↑—R↑——

結構差異、變動 S<D 利潤↑

産品 由于 W P↑—通脹

傳統部門 工會 向上—成本↑—P↑

S>D 存在 看齊

(五)預期的與慣性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持續)

不是對通貨膨脹産生原因的說明

而是對通貨膨脹持續原因的說明

1.預期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産生後,會由于人們的預期而使通貨膨脹持續甚至加劇

◇預期:對未來的估計,判斷。

預期的依據:過去的經驗。

◇預期對人們經濟行為的影響:

預期——對未來的判斷——今天行為的依據

◇通貨膨脹預期與通貨膨脹的持續:

·依據現在通貨膨脹經驗——預期未來通貨膨脹情況——下一年工資談判的基礎

今年:P′8% 下一年:P′10% 貨币W↑(10%)

——下一年通貨膨脹會由于W↑而持續上升

2.慣性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會由于其本身的慣性而持續

◇前提:通貨膨脹已經存在

◇慣性:過去的通貨膨脹會産生出今天的通貨膨脹。

◇慣性的原因:

通貨膨脹存在的條件下:

工人工資的決定 如:某些工人W↑10%

會相互參照: 某些企業P↑10%

企業P的決定 其他工人、企業也會效仿

誰也不會首先把 降下來

通貨膨脹持續存在

◇慣性通貨膨脹與預期通貨膨脹的區别:

預期:現在對未來的影響(貨币主義提出)

慣性:過去對現在的影響(凱恩斯主義提出)

※對通貨膨脹原因的評價

①各種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通貨膨脹的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

②通貨膨脹原因是複雜的、多因素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③通貨膨脹更基本、更深層次的原因:制度、體制方面

三、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

(一)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

1.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有利于債務人而不利于債權人。

2.在雇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3.在政府與公衆之間,通貨膨脹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衆。

4.通貨膨脹不利于靠固定貨币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如養老金領取者)。

5.通貨膨脹對儲蓄者不利,尤其是對長期存款者不利。

(二)通貨膨脹的産出效應

1.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會導緻産出的增加

◇實際産出(短期增加,長期不增加)

◇名義産出(短期、長期都增加)

2.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會導緻失業和産出減少

成本提高——産出減少——失業增加

3.超級的通貨膨脹會導緻經濟崩潰

(三)通貨膨脹影響經濟的前提

是可預期的通貨膨脹還是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

1.可預期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相當穩定的膨脹

◇通貨膨脹率穩定,可以預期,對經濟影響很小

◇∵名義變量(W、r)可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實際變量不變

2.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不穩定的通貨膨脹,将會發生上述影響。


第三節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一、凱恩斯的觀點

□失業(周期性失業)與通貨膨脹不會并存

失業——資源閑置——AD↑ ——P不上升——無通貨膨脹

閑置資源投入生産

AS↑

充分就業——AD↑ ——P↑——通貨膨脹

由于資源約束

AS不能增加

□二者是有此無彼的關系

這一觀點适用于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的情況

二、菲利浦斯曲線

二戰後(特别是1970年代以後)——出現了二者并存——用“菲利浦斯曲線”來說明二者并存及相互關系

1.含義

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相互交替關系的曲線

由新西蘭經濟學家W·菲利浦斯提出

2.圖型如圖5——7所示

P

PP

O u

5-7菲利浦斯曲線

3.說明的問題

□承認失業與通貨膨脹是并存的,否定了凱恩斯關于失業與通貨膨脹不會并存的觀點。

□在失業與通貨膨脹并存的前提下,二者有相互替代關系。

□為宏觀政策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通貨膨脹↑

擴張性政策 即:以較高的通貨膨脹率換取較低

失 業↓ 的失業率;

通貨膨脹↓

緊縮性政策 以較高的失業率換取較低

失 業↑ 的通貨膨脹率。

三、貨币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

進入20世紀70年代,失業、通貨膨脹不存在交替關系,而是同時增長,失業、通貨膨脹關系又有新解釋:

(一)貨币主義的觀點

貨币主義認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交替關系在短期是存在的

1.短期:如圖5——8所示 P1

通貨膨脹率↑—工人名義工資 — 工人實際 PP

調整滞後 工資↓

——利潤↑——I↑——失業↓

這時,治理失業的宏觀政策是有效的 O u1

2.長期:如圖5——9所示 5——8

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交替關系将不存在

◇通貨膨脹率↑——工人名義W↑——利潤不增長——投資不增加——失業不減少

實際W不下降

◇可實現充分——失業率為 ——無論通貨膨脹率如何變動

就業 自然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不變

這樣,在長期,治理失業的宏觀政策将是無效的

P1

PP


O u1 u1

5——9

(二)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

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都不存在交替關系:

理性預期——合乎理性的預期——預期值=以後發生的實際值




這樣,即使在短期,也不會有失業與通貨膨脹間的交替




∵通貨膨脹率如何變化?

人們能做出——名義工資根據通貨——實際W——利潤 ——失業

準确預期 膨脹率變動而調整 不下降 不增加 不減少

∴無論短期還是長期,菲利浦斯曲線都是一條垂直線

治理失業的宏觀政策都是無效的

四、失業與通貨膨脹關系認識演變與對宏觀經濟政策的不同态度

1.凱恩斯、菲利浦斯:強調宏觀政策的有效性:

◇凱恩斯: 宏觀政策——可以治理失業

◇菲利浦斯: 宏觀政策——可以減輕失業

2.貨币主義、理性預期學派:否定宏觀政策的有效性

◇貨币主義: 承認短期有效,長期無效,否定的不徹底

◇理性預期學派:長期、短期都無效,否定的徹底

本章思考題

1.什麼是充分就業?充分就業時還有失業嗎?為什麼?

2.什麼是周期性失業?凱恩斯是如何解釋需求不足失業存在的原因的?

3.什麼是通貨膨脹?它的大小如何衡量?根據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可将通貨膨脹分為哪幾類?

4.失業與通貨膨脹是如何交替變化的?

例題解析:

一、名詞解釋:自然失業

自然失業:是指由于經濟中某些難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業,在任何動态市場經濟中這種失業都是必然存在的。

二、簡答題:什麼是結構型通貨膨脹?

答:在經濟活動中,即使不存在需求拉動和成本推進的情況,僅由于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化,也能導緻一般物價持續和顯著上漲,這就是結構型通貨膨脹。

三、辨析題: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可分為哪幾種?

答: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可分為以下幾種:(1)工資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工資的提高會使生産成本增加,從而引起價格水平上升。(2)利潤推動的通貨膨脹。這是指市場上具有壟斷地位的廠商為了增加利潤而提高價格所引起的通貨膨脹。(3)進口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這是指在開放經濟中,由于進口的原材料價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第六章 經濟增長理論

學習目标:

本章是運用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分析經濟的長期增長問題,其重點是從總供給的角度分析增長的特征與原因。本章第一節介紹經濟增長的基本知識與增長理論概況。第二、三、四節介紹三種主要的經濟增長模型。第五節是對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第六節是新增長模型。通過本章的教學,旨在使學生掌握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經濟增長的最優路徑及刺激長期經濟增長的政策,了解哈羅德--多馬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羅默模型、盧卡斯模型和AK模型等。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經濟增長的含義

(2)經濟增長的基本特征

(3)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

(4)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5)AK模型

難點:新增長模型

關鍵詞:經濟增長;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AK模型

知識串講:

第一節 經濟增長理論概述

一、經濟增長的定義

1.簡單的定義

一國生産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即實際GDP↑

2.經典的定義

庫茲涅茨給經濟增長下了如下一個定義: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産品的能力長期上升,這種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之相應的調整的基礎之上的

這個定義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内容:

(1)經濟增長的标志: 生産能力上升 即GDP↑

(2)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技術進步。

(3)經濟增長的充分條件:社會制度、思想意識的調整

即:

技術進步

社會制度 調整 → 生産力↑ → 經濟增長

思想意識

二、經濟增長的特征

1.庫茲涅茨總結了經濟增長的如下特征

(1)人均産量的高增長率及人口的高增長率

(2)生産率本身的增長是迅速的

(3)經濟結構的快速改變

(4)社會結構、意識形态的變化

(5)增長在世界範圍内迅速擴大

(6)世界經濟增長的不平衡

2.歸類

在以上6個特征中:

(1)和(2):是增長的數量指标

◇人均産量的增加

◇人口增長率的提高 →

◇生産率的提高

(3)和(4):是增長引起的社會的變化

◇經濟結構的變化: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

◇社會結構的變化:人口結構——文化結構——收入結構

◇思想觀念的變化

(5)和(6):是增長在世界的擴散

◇一國帶動他國增長

◇各國增長不平衡:即“南北問題”

三、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

1.讨論經濟增長決定因素的意義

(1)可以明确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經濟增長率的差異

(2)可以明确經濟增長的源泉

(3)目的:實現經濟快速、穩定的增長

2.經濟增長決定因素的分類

□決定增長的因素很多: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等

□經濟增長因素認識的演化:如:制度的引入。

□在讨論經濟增長時,一般把增長的因素分為兩大類:

⑴要素的投入量

□含義:各要素投入多少(僅指勞動、資本)

□作用:它決定生産規模大小

□測算:比較容易

⑵要素的生産率

□含義:要素投入的産出率

表示:産量/要素投入量

□分類:

·個别要素生産率:Y/L,Y/K

·全要素生産率: Y/(L+K)

□作用:決定單位要素的使用效率

即:既定要素可否生産更多産品

四、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最早這兩個概念是通用的。

□随着發展經濟學的興起,兩概念間出現了差别:

⒈經濟增長是一個“速度”概念,而經濟發展是一個“水平”概念

(1)增長——反映一個國家财富增加速度——測度值:百分率,即增長率

◇總産量增長率

         

◇人均産量增長率

         

(2)發展——反映一國生活水準的高度——測度值:較複雜

⒉經濟增長的含義較為單純,而經濟發展的内容則較為寬泛

增長:生産能力↑ 實際收入↑

發展:除GDP↑外,還包括:制度安排優化

經濟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

社會因素等方面的變化

經濟增長主要以發達國家為研究對象,而經濟發展則主要是以中發展國家為研究對象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聯系:

□經濟發展必然包含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又會推動經濟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

五、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方法

1.經濟增長讨論的是經濟社會潛在生産能力的長期變動趨勢。如圖6——1所示:

y

産出的增長趨勢




0 t

6——1: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

2.經濟增長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決定了長期中産量的增長率

即上圖中增長趨勢線的斜率

3.宏觀經濟學中,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主要有兩種

(1)經濟增長模型理論:将經濟增長與其關鍵決定因素間的聯系模型化,揭示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條件

(2)經濟增長因素理論:将經濟增長中不同決定因素的貢獻率定量化,尋求經濟增長的最關鍵的決定因素

六、經濟增長理論的産生和發展

1.增長問題是一個古老的問題

□古典學者:斯密、李嘉圖, 最早研究經濟增長問題

□新古典經濟學者:研究的重點由經濟增長轉為資源配置

其中:熊彼特認為,增長與企業家的創新緊密聯系,對經濟增長理論發展有貢獻

2.二戰後:增長問題成為獨立研究領域

□理論:它以凱恩斯主義為基礎,是凱恩斯理論的長期化與動态化

□實踐:社會主義制度出現發展對西方資本主義威脅

3.增長理論的發展階段

□1950年代:建立各種經濟增長模型,探讨經濟穩定長期增長的途徑

□1960年代:經濟增長因素分析,即從數量上分析各種因素在增長中的貢獻

□1970年代:“增長的極限”

□1980年代後:内生增長理論

第二節哈羅德—多馬模型

引言

⒈經濟增長模型的含義:用數學公式表示的經濟增長理論

⒉經濟增長模型要解決的問題

□探讨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途徑,即如何才能實現長期的、穩定的增長。

⒊主要經濟增長模型:

□哈羅德—多馬模型

□新古典增長模型

□新劍橋增長模型

□新經濟增長模型,也叫内生增長模型

一、哈羅德-多馬模型的産生背景

1.凱恩斯宏觀經濟模型的局限

(1)凱恩斯理論的前提:

短期

即:人口數量L,資本數量K,技術條件T:不變

(2)讨論的問題:如何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總量均衡

◇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态:均衡Y<充分就業Y

結果:失業

◇解決的問題:充分就業均衡

◇解決辦法:政府幹預

通過AD↑,實現AS=AD S=I

(3)特點:短期分析、靜态分析

短期均衡的條件:AS=AD 或 S=I

短期均衡即靜态均衡:

實現短期均衡是主要手段:AD↑

(4)局限性:

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均衡時,經濟如何變動?凱恩斯理論無法回答




這就需要把凱恩斯理論動态化、長期化

2.哈羅德—多馬模型的提出

(1)哈羅德:

◇曾是凱恩斯領導的青年經濟學者小組成員,與卡恩、瓊·羅賓遜等人一起參加了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醞釀、研究、和創建過程

◇《通論》出版不久,他就提出要将S=I分析長期化、動态化

1939年,發表《論動态經濟分析》

1948年,出版《動态經濟學導輪》

(2)多馬:

波蘭人,後到美國,他在20世紀40—50年代做了與哈羅德類似的研究,并得出了幾乎一樣的結論。所以被合稱為哈羅德—多馬模型

(3)由于哈羅德模型有着更為豐富的内容,一般以哈羅德模型為代表

二、哈羅德模型的基本假設

1.社會隻生産一種産品:這種産品既可以是消費品

也可以是資本品

2.生産中隻使用兩種生産要素:資本和勞動。即Y=f(L,K)

資本和勞動之間的配合比例是既定的

3.勞動力按照一個固定的比率增長:由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決定

4.規模收益不變:即生産一單位産品所需要的資本和勞動的比率是固定不變的

5.不存在技術進步,也不存在資本折舊

6.儲蓄是國民收入的函數:          

三、哈羅德模型的表示公式

1.構成要素

G:經濟增長率:即國民收入增長率。          

s:儲蓄率:即儲蓄量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v:資本—産量比率:即每增加生産一單位産量(或收入)所需要的資本量。          

2.公式

         

3.公式的形成

(1)這一公式是由凱恩斯S = I的公式為基礎轉化來的

          ∴ S=s·Y

          I=v·△Y

據:S=I

有:s·Y=v·△Y

         

         

         

可見:           即 S=I

(2)這一公式與凱恩斯S = I公式的區别

S=I:水平分析法:即用S水平與I水平來說明經濟均衡增長的條件

          :增長率分析法——動态分析法——是S=I動态化的結果

即:s→ △S→ △K→           (v) → △Y→          

多馬模型

表示公式:G = s·δ

其中:δ:資本生産率,即每一單位資本所能帶來的産量(或收入)

                             

與哈羅德模型的關系:

                             

∴G=s·δ=                              

四、哈羅德模型的含義

1.不考慮其分析前提,這一公式表明

(1)一國經濟增長率的高低是由sv共同決定的

如:s=20% v=4(增長一單位Y,需4單位I)

則:G=0.2/4=0.05=5%

(2)一國的經濟增長率與儲蓄率(s)呈同方向變動

即在v不變的條件下,s越高,G越高

如:上例,S=40% G=10%

(3)一國的經濟增長率與資本—産量比率(V)呈反方向變動

即在s為既定的前提下,v越高,G越低。

如:上例,s不變,v=8 G=2.5%

2.從其設定的前提出發,這一公式表明

(1)v為固定的量

◇資本與勞動配合比例不變——不存在勞動對資本的替代

增加一單位産量若需資本4

增加2單位産量需要資本8 v即為固定

增加……

◇規模收益不變——不存在規模擴大資本的節約

◇技術既定——不存在由于技術進步引起的資本節約

(2)經濟增長率實際上就取決于s

s↑—— △K(I)↑——           (v)不變 ——           (G)↑

3.哈羅德模型的核心含義

(1)哈羅德模型強調的是資本增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析的是資本增加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圓角矩形标注: 資本的來源源

          反映了1950年代人們對經濟增長的

關鍵因素是資本的認識

(2)與凱恩斯模型的區别

◇凱恩斯模型:短期:Y水平——就業水平——總需求

◇哈羅德模型:長期:Y水平——K豐裕程度——K裝備更多勞動——經濟增長

五、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 ——“存在問題”

說明的問題

□經濟能否實現長期穩定的增長?即經濟長期均衡增長的條件是否存在?簡稱為“存在問題”。

□是凱恩斯模型的動态化。

1.實際增長率、有保證的增長率與自然增長率

哈羅德用下述三個概念來說明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與經濟波動的原因:

(1)實際增長率(GA)

◇實際發生的增長率

◇它由實際儲蓄率(s)和實際資本産量比率(v)決定

         

(2)有保證的增長率(GW)

◇又稱合意的增長率,是指廠商感到滿意并打算維持下去的G,是理想的增長率

◇它由合意的儲蓄率(Sd)與合意的資本—産量比率(Vr)決定。

         

(3)自然增長率(Gn):

◇是人口增長所允許達到的最大增長率。即在充分就業條件下可能實現的增長率,也就等于人口增長率。

◇它由最适宜的儲蓄率(S0)與合意的資本—産量比率(Vr)決定

         

S0:能夠吸納新增勞動力全部就業的S(資本積累率)

S0——△K——△K裝備△L——△L全部就業

v不變時:△K增長率=人口增長率————穩定增長

Gw與Gn的區别:Gw:主觀上滿意的G

Gn:客觀上所允許的G

2.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

(1)短期分析

哈羅德認為,從短期來看,要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必須使GA=GW

S>Sd

當GA>GW說明 這時 資本豐裕I↑ 經濟擴張

v<Vr 短期

S<Sd 波動

當GA<GW 這時 資本稀缺I↓ 經濟收縮

V>Vr

S=Sd

當GA=GW 說明 這時 資本使用量 經濟均衡發展

V=Vr 處于均衡态

GAGW,經濟短期均衡增長的條件

(2)長期分析

哈羅德認為,在長期,要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必須使

Gw=Gn

即:          

Gw>Gn———S增長從而I增長超過———I↑——→長期擴張

人口增長所需要的程度

Gw<Gn———S增長從而I增長小于———I↓——→長期停滞

人口增長所需要程度

Gw=Gn———S增長從而I增長等———·勞均資本不變

于人口增長所需程度 ·人口增長推動經濟增長

(△K增長率=人口增長率) ·經濟即不擴張也不萎縮

·實現充分就業的增長

GwGnGA——————經濟長期均衡增長的條件

但這種三種增長率相等的可能性是極小的,被認為是一條“鋒刃”上的道路。

六、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問題”

⒈說明的問題

□經濟增長一旦偏離了均衡條件,其本身是否能夠通過自動調節機制使其趨向于均衡途徑?

□回答是否定的

⒉哈羅德的“不穩定原理”

□據前: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GA=GW

                   

s = sd (∵s是前提,廠商無法決定),或s是廠商感到滿意的sd

則有:GA·v=s

GW·vr=s

GA·v=GW·vr

GAGW(即偏離均衡)




v<Vr :           小——△Y既定——△K小——廠商有資本不足之感

增加資本存貨:△K↑或I↑




産出水平↑,即GA↑

更加偏離均衡,不穩定

第三節新古典增長模型

一、産生背景

1.哈羅德模型的結論過分悲觀

◇穩定增長之路是“鋒刃”式的

◇經濟增長必然是大起大落的

2.哈羅德模型的結論與二戰後1950196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實際有出入

所以,美國經濟學家R·索洛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型

二、基本假設

⒈隻生産一種産品,既可做消費品,也可做資本品

⒉使用兩種生産要素:L,K;資本與勞動的比例是可變的

⒊勞動按一個不變的比率n增長

⒋規模收益不變

⒌不存在技術進步

⒍儲蓄函數為S=s·Y,s為常數

與哈羅德模型比:

○資本與勞動的比例是可變的

○考慮資本的折舊

三、生産函數

1.總量生産函數

         

性質:

◇規模報酬不變

◇技術既定條件下,每種要素的報酬服從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2.人均生産函數

y = f(k)

         

規模收益不變

         

         

有 y = f(k)

          :每一勞動力(人口)平均占有的收入

3.人均生産函數曲線(如圖6——2

y

y = f(k)




0 k

6——2:人均生産函數曲線

圖6——2說明:

◇y與k正相關;

◇k的邊際收益遞減。

4.資本與産量之間的關系

◇根據上述人均生産函數,産出增長率唯一地決定于資本增長率

◇在長期,資本增長與産出增長之間是相互依賴的

資本存量 産出(收入)













資本存量的變化 儲蓄(投資)

5.新古典增長模型所說明的問題

在上述體系的四種關系中:

◇資本存量大小對産出的影響,可由人均生産函數來說明

◇産出對儲蓄的影響,可用儲蓄函數來描述

◇資本存量變化對資本存量的影響,是簡單的,無需說明

◇需着重說明的是,儲蓄對資本存量變化的影響

新古典模型就是用來說明這種關系的理論

四、基本方程

1.方程

         

其中:

(1)           : 每一勞動力(人口)占有的資本設備

(2)           :每一勞動力(人口)平均占有的産量(收入)

(3)s:儲蓄比例:儲蓄率

(4)           : 勞均(或人均)收入中的儲蓄份額

(5)n:人口增長率           :——為常數

(6)nk:新增人口(勞動力)占用的資本量。即          

(7)δ:折舊率

(8)δk:人均折舊資本。即          

(9)(n+δ)k: ——“資本廣化”

(10)           :勞均(人均)資本增量——“資本深化”

2.這一方程實際上是個量意義上的S = I

人均儲蓄=人均投資

3.這一方程也可寫為:

         

即:資本深化=人均儲蓄-資本廣化

五、模型的含義

1.一個社會的全部收入減去消費便是儲蓄S:

(1)可以是總量:s·Y

(2)也可以轉化為個量:          

2.儲蓄将轉化為投資,并且S=I

3.儲蓄的用途:

(1)nk:為新增人口提供平均數量的資本設備

(2)δk:替換折舊資本

(3)           用于給每個人增加更多的資本設備

4.在個量意義上:          

5.模型的含義也可以用圖6——3說明: y=Y/N

f(k)

f(k):人均收入(産量)曲線為Y/N y2 B

sf(k):人均儲蓄曲線 M (n+δ)k

f(k)-sf(k)=C/N人均消費 y1 C/N A

(n+δ)k:新增人口和折舊占用資本量曲線R s f(k)

δ:固定值 T

n:不變比率(曲線的斜率)

其幾何意義是: O k1k k2k=K/N

6——3:新古典增長模型

在k1上——————有Y1

在Y1人均收入水平上:人均s為Rk1

Tk1:(n+δ)k

RT:          

六、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

1.經濟穩定增長的含義

(1)所謂穩定增長,指經濟增長的一種長期均衡狀态——簡稱穩态

在這種狀态下:

◇人均資本k達到了均衡并長期維持在均衡水平

即:           =0 k

◇人均收入y也達到均衡狀态(在不考慮技術進步的條件下) y

(2)經濟增長穩态如圖6——4所示

y (n+δ)k

yA f(x)

sf(x)

s yA A

0 kA k

6——4:經濟增長的穩态

當人均資本為kA并維持長期不變




人均收入為yA也維持長期不變




經濟增長就處于穩态

2.經濟增長穩态的條件

根據上述定義,要實現穩态,則           0

這樣,人均儲蓄等于資本的廣化

經濟增長穩态的條件是

         

◇當          

存在           >0——人均資本使用量k↑——如上圖中kA點之左的情況

——資本邊際生産率↓——人均收入增長率↓

——           變小 ——k趨近于kA

◇當          

存在           <0——人均資本使用量k↓——如上圖中kA點之右的情況

——資本邊際生産率↑——人均收入增長率↑

——           趨近于0——k趨近于kA

◇當          

          =0——k——y

經濟實現穩定增長,按不變的人口增長率n增長。

3.穩态條件下的長期經濟增長

(1)穩态的基本含義:y(Y/N不變)

k(K/N不變)

(2)在穩态下,總産出Y和資本存量K還都在增長

◇勞動人口N在按固定的增長率n在增加

n不變——即n=ΔN/N不變——總勞動人口N在增長

◇人口增加,即使k不變,資本存量K在增加

因為:k=K/N K=k·N

k既定時——N增加——K也增加

◇人口增加,即使y不變,Y也在增長

因為:y=Y/N Y=y·N

y既定時——N增加——Y也增加

(3)穩态條件下,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

◇人口增加

◇人口增加 —— 資本存量增加 —— 收入水平增加

N×n K×n Y×n

◇在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穩态意味着:

         

(4)表明

◇隻要滿足上述條件,在充分就業條件下,經濟也可以實現長期的穩定增長。

◇單純由于人口增長,就可以推動經濟增長

七、儲蓄率和人口增長率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穩态的影響

引言

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儲蓄率和人口增長率是決定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

儲蓄率:決定人均資本裝備水平,是決定短期增長的主要因素

人口增長率:能夠推動資本總量的增加,是決定長期增長的因素

當儲蓄率和人口增長率改變時,經濟增長的穩态就會改變

1.儲蓄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穩态的影響

(1)如圖6——5所示

y (n+δ)k

c’ s’f(k)

c sf(k)

0 k0 k’ k

6——5:儲蓄率對穩态的影響

(2)基本結論

儲蓄率增加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的穩态水平。

(3)注意的問題

◇儲蓄率改變的是人均資本k和人均收入y水平,它是在短期起作用的因素。

◇在穩态點,經濟增長率獨立于儲蓄率,由人口增長率決定。

2.人口增長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穩态的影響

(1)如圖6——6所示:

y

(n′+δ)k (n+δ)k

c′ c sf(y)

k2 k1 k

6——6:人口增長率對穩态的影響

(2)基本結論

人口增長率的提高将降低經濟增長的穩态水平。

(3)借鑒意義: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水平的差距

城鄉發展水平的差距

都與人口增長率有關

八、經濟增長的黃金分割律

引言

(1)黃金分割律說明的問題:

◇根據索洛模型:s→k→y

◇y既定時:s水平 ←c水平

∵ y = c+s

◇這裡産生的問題:最佳c水平和最佳s水平的确定。

(2)假設

無資本折舊,即           =0,新增儲蓄全部用作淨投資

⒈問題的提出

(1)由新古典模型,可得如下方程

         

∵ Y=C+S

                             

                             

其含義為:

勞均收入(           )可分解為:

          :勞均消費部分

          :勞均資本部分

其中:           :勞均資本增量部分

          :新增勞動資本占用部分

(2)設資本—勞動比固定不變,           0,即處于某種穩态

則有:

          Y/N

          nk

圖示6-7: f(k)

X’

M’ X

T’M

T

O k1 kk2 K/N

6——7:經濟增長的黃金分割

(3)在這種情況下

◇若一個經濟選定一個較低的人均資本水平k1

          *小 ——           也較小(TT)

實際意義: 資本貧乏 如:

生産能力低下傳統社會

貧窮社會

◇若一個經濟選定一個較高的人均資本水平k2

          較大——           較高——           較小(X X

實際意義: 人均産出較高 如:

但大部分用做積累 舊體制時的中國

人均消費部分較少(貧窮社會)

(4)問題

◇若一個社會的經濟目标是:人均消費(C/N)最大化,

◇應如何選擇穩态時的人均資本量k(資本—勞動比K/N)?

⒉黃金分割律的内容

(1)對于上述問題,經濟學家費爾普斯在1961年給出了如下答案

如果對穩态人均資本量的選擇使得資本的邊際産品等于勞動的增長率,那麼,每個人的消費就會達到最大。用公式可表示為:          

這就是黃金分割律的内容。

(2)證明:借助圖6——7:

◇在上圖中,人均消費最大化條件下的最優人均資本量的選擇

↓可轉化為

如何選擇k,使得曲線           與直線           之間的垂直距離最大

在k時,兩條線的距離最大

其條件:兩條曲線的斜率相等 即          

                    曲線斜率

n:nk線斜率

或:          

◇若:k>k*,通過多消費(           ↑),使k↓ =〉k*

◇若:k<k*,通過(           ↓),使k↑ =〉k*

九、經濟增長率的分解

索洛不僅探讨了經濟增長的模型及穩定增長的條件問題,而且讨論了經濟增長的源泉問題。

1.生産函數

假定存在如下函數(柯布—道格拉斯生産函數)

Y=AKαNβ

A:生産要素的生産能力參數,技術進步水平

α:經濟增長中資本的貢獻比例

β:經濟增長中勞動的貢獻比例

2.生産率的分解方程

         

意義為:

(1)産出增長率是由資本和勞動的增長率以及技術進步帶來的。

(2)資本——勞動比率是可變的,從而資本——産量比率也是可變的。

(3)資本——勞動比率的改變是通過價格的調節來進行的。正因為這一模型強調了價格對資本——勞動比率的調節作用,與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相似,故稱新古典模型。

3.索洛餘值與技術進步的測度

          ——————索洛餘值

因為:           :均可以從曆史資料的分析中得到

α、β:亦可做出估計

技術進步增長率           :即可作為“餘值”被計算出來。

4.舉例

美國,1909——1949年

          : 2.9%

          :0.32%

          :1.09%

          : 1.49%

第四節 新劍橋經濟增長模型

這一模型由英國經濟學家J·羅賓遜和N·卡爾多等人提出

1.劍橋模型的基本假設

(1)社會成員分為利潤收入者和工資收入者兩個階級。 P W

(2)利潤收入者的儲蓄傾向大于工資收入者的儲蓄傾向。Sp>SW

(3)利潤收入者與工資收入者各自的儲蓄傾向是既定的。Sp,SW既定

2.新劍橋模型的基本公式

         

式中:

G:經濟增長率

s:儲蓄率

v:資本—産量比率

P/Y:利潤在收入中所占的份額

W/Y:工資在收入中所占的份額

P/Y + W/Y = 1

Sp:利潤收入者的儲蓄傾向

Sw:工資收入者的儲蓄傾向

Sp>Sw

P/Y·Sp =利潤收入者的儲蓄率及其權重

W/Y·Sw =工資收入者的儲蓄率及其權重

3.公式的基本含義

(1)資本—産量比率不變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率取決于儲蓄率。

(2)Sp>Sw的前提下,儲蓄率的大小取決于國民收入的分配狀況。

即:P/Y越大———S越高

W/Y越大———S越低

(3)要加速經濟增長,就要以加劇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為前提。

4.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

G↑ 主要取決于 s↑ 取決于 P與W之間的比例


















P與W之間的合适的比例 實現G均衡增長的條件




G↑

P比例過大 s↑ I↑

W↑ s↓ G↓ 波動

G↓

P比例過小 s↓ I↓

W↓ s↑ G↑

P與W比例合适——s穩定——G穩定——均衡增長

補充:三個模型間的關系:

1.共同點:

◇都把資本看作經濟增長的基本決定因素

◇都把儲蓄看作是資本的唯一來源。

2.區别:

◇前提不同

◇側重點不同 哈羅德模型:S——G的意義

新古典模型:sf(k)與投資的關系

新劍橋模型 :分配

第五節經濟增長因素分析

引言

産生背景

◇20世紀50年代後,美國經濟增長落後于西歐(英國除外)、日本和前蘇聯

◇引起經濟學家們的關注,尋求原因

◇最早的研究者:美國國家統計局的米爾斯

□主要代表者

肯德裡克、丹尼森等人

一、肯德裡克的分析

1.肯德裡克的研究成果

1961:《美國生産率發展趨勢》

1973:《美國戰後1948—1969年生産率變化的趨勢》

1977:《理解生産率:生産率變動動态學導論》

2.肯德裡克對生産率概念的重新界定

(1)個别要素生産率:

◇含義:是指産量與某一特定要素投入量之比

◇表示:          

◇意義:可以用來表示某一特定要素的節約程度

(2)全要素生産率

◇含義:是指産量與全部投入的生産要素之比(亦稱生産率)

◇表示:           , (w為勞動實際小時工資率,i為資本實際小時報酬率)

◇意義:反映投入産出比,反映生産的技術效率

(3)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率的表示:

         

a:全部投入中的勞動份額

b:全部投入中的資本份額

3.經濟增長的兩類源泉

(1)經濟增長的表示(根據生産率增長率的公式):

         

(2)經濟增長的源泉:兩類

◇要素投入量的增長 :                     (a、b既定)

(土地歸入資本之中)

◇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          

4.兩類源泉在增長中作用的變化

美國統計數據檢驗:

1889——1957:經濟增長率年均: 3.5%

(1968年) 要素投入量增長貢獻 : 1.8%

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率貢獻 : 1.7%

随着時間的推移,要素投入量貢獻份額↓

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率貢獻份額↑

1958——1966年間:後者貢獻份額大于前者。

二、丹尼森的分析

1.經濟增長因素

丹尼森把經濟增長因素分為兩個大類,包括7個方面:

(1)要素投入量:

◇就業人數及其年齡、性别構成

◇包括非全日工作的工人在内的工時數 L數量、質量

◇就業人員的教育年限

◇資本存量的大小 ————————— K

(2)要素生産率:

◇資源配置

◇規模經濟

◇知識的進展

2.經濟增長因素的确定方法

經濟增長中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其作用的大小

根據它在增長中變化量的大小來确定:

未變化————沒有貢獻

變 化————貢獻

3.丹尼森關于經濟增長貢獻分析的基本結論

(1)貢獻最大的因素是:知識的進展

随着時間推移,其貢獻比重在提高

(2)統計分析(美國)

1929—1973分為:

1929—1948:經濟增長率年均:2.39% 知識進展0.93%,占38.9%

1948—1973:經濟增長率年均:3.56% 知識進展1.41%,占40%

(占要素生産率貢獻71%)

4.美國與其他發達國家增長率比較

(1)美國—西歐比較

◇比較時期:1950—1960

◇從要素投入量和要素生産率在增長中貢獻來看:

要素投入量 要素生産率

西歐: 40% 60%

美國: 60% 40%

◇從勞動力的不同方面在增長中作用來看:

西歐 美國

主要依據: 人數↑ 文化水平↑

(2)美國—日本國比較

這一工作主要由日本經濟學家金森久雄運用丹尼森模型進行:

要素投入量和要素生産率

日本均高于美國

5.丹尼森與肯德裡克的比較

(1)相同點:

①經濟增長源的分類方法相同

②強調要素生産率的重要作用

(2)相異點

①經濟增長的因素的分類更細

②“餘值”的範圍縮小到“知識的進展”

三、庫茲涅茨的分析

1.經濟增長因素

(1)知識存量的增加

(2)勞動生産率的提高

(3)經濟結構的變化

2.庫茲涅茨經濟增長因素分析的特點

(1)強調結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2)為什麼結構變化會影響增長

理論分析

實證分析

3.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關系的“倒U型曲線”

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的關系:“在經濟未充分發展階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經濟發展而趨于不平等。其後,經曆收入分配暫時無大變化的時期,到達經濟充分發展階段,收入分配趨于平等”。如圖6——8所示:

——源于他1954年在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的演說




6——8: 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

第六節 新經濟增長理論簡介

一、新經濟增長理論的産生背景

1.索洛模型與現實的矛盾

(1)索洛模型:經濟增長的差異主要由于人均資本(k)的差異決定

(2)現實中

◇人均資本相近的國家——增長差異明顯

◇人均資本較小的國家——有較快的增長

(3)k不足以解釋經濟增長中的差異

2.20世紀80年代有關的實證研究對新古典增長理論提出挑戰

(1)按照新古典理論,要素報酬是遞減的,因而生産率的增長率是遞減的,但是從英美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看,生産率增長率是遞增的

如:

1700——1979年間 荷蘭、英國、美國、生産率增長率:

1700——1785年間: -0.7

1785——1820年間: 0.5

1820——1890年間: 1.4

1890——1979年間: 2.2

(2)新古典理論預見的經濟趨同現象并沒有發生

◇資本并未像新古典理論預見的那樣,從富國流向窮國,甚至出現反向流動

◇窮國與富國的人均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1980年 工業化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 印度 相差

10000美元 240美元 40多倍

1960—1980年: 印度 日本 美國 工業化國家

經濟增長率(平均)1.4% 7.1% 2.3% 3.6%

3.20世紀60年代以來有關理論研究的新成果,為新增長理論的産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力資本

經濟增長差異 源于 技術進步差距 源于 邊學邊幹

知識外溢

二、新經濟增長理論的特點

1.把技術進步差異作為解釋經濟增長率差異的主要變量

(1)新古典理論:不同國家增長率差異——資本差異——物質差距

(2)新增長理論:不同國家增長率差異——技術差異——思想差距

2.技術變化是内生的

(1)新古典理論:技術是給定的——外生變量

(2)新增長理論:技術是内生的

◇是向教育部門投資,邊幹邊學等途徑獲得的

◇是利益誘導下的有意識投資的産物

3.經濟增長理論與經濟發展理論的溶合

(1)新古典理論:關注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問題

(2)新增長理論:既關注發達國家經濟的增長,更關注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

阿羅指出:經濟學家必須是“窮人的保護者”

4.新經濟增長模型大都運用了比較複雜的數學工具

三、新增長理論的主要思想

新古典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羅默(Paul Romer)、盧卡斯(R·Lucas)

1.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

(1)提出者

◇美國經濟學家盧卡斯和羅默在索洛模型的基礎上加上人力資本因素

◇人力資本:人們擁有的知識、技能

◇增長——技術——人力資本

(2)人力資本如何貢獻于經濟增長?

人力資本影響經濟增長的兩種方式:

◇對勞動力的教育、培訓等,相當于對人力進行了“投資”

相當于資本的作用————要素功能

◇知識技能更高的勞動力可以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本品,提高生産率

人力資本可以使物質資本收益遞增———生産率功能

(3)加入人力資本後的生産函數形式

          (α+β<1)

◇說明:

Y:産出、收入

K:資本(狹義)存量

H:人力資本存量

L:勞動力

A:知識水平

◇生産函數的形式:規模收益不變

即:α+β+(1-α—β)=1

◇廣義資本投入是決定生産的基本因素

K,H

廣義資本的規模報酬遞減,α+β<1

2.邊幹邊學與經濟增長

(1)提出者

阿羅、謝辛斯基強調:

私人企業的創新活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邊幹邊學(Learning by Doing):

◇企業創新活動 ——“邊幹邊學”

·正規創新 ——R&D

·非正規創新——銷售人員将顧客意見反饋給公司

公司對産品進行改進

◇邊幹邊學:發生在企業生産和銷售活動中的創新活動

(3)生産函數表達式:

         

其中:

A:知識水平,它是資本投入的函數

A=Kb

AL:勞動的效率,取決于彈性為b的過去的總投資

3.知識外溢與經濟增長

(1)提出者:

羅默:《收益遞增與長期增長》(1986)

(2)知識要素的提出:

産出不僅是資本、勞動等實際投入的函數

而且是專業化知識與社會知識總存量的函數

(2)知識要素的特征——“外溢效應”:

◇即一個人或一個廠商的新資本積累對其他人或其他廠商的資本生産率有貢獻。

◇知識産品具有“公共産品”或“準公共産品”的性質。

(3)由于知識的“外溢效應”,投資的收益率可以是資本存量的遞增函數

◇收益遞減的前提是技術不變

◇知識外溢導緻技術不斷進步

◇一國資本存量越大,其投資收益率越高,經濟增長率也越高。

4.教育部門與經濟增長

(1)提出者:

宇澤弘文(Uzawa,H)《經濟增長總量模式中的最優技術變化》(1965)

(2)宇澤模型的基本思路:

技術變化源于專門生産思想的教育部門

社會配置一定資源到教育部門,則會産生新知識(人力資本)

新知識會提高生産率并産生外溢效應(其他部門零成本獲得)

經濟增長

(3)宇澤模型的表達式:

技術進步方程          

          :技術進步率

A:現有技術水平

LE:教育部門資源配置

◇含義:技術進步速度取決于現有技術水平與教育部門的資源配置

生産函數方程          

Y:産出

A:現有技術水平

LP:生産部門的勞動力配置

假定:技術進步都體現在勞動之中

5.AK模型:一個總量新經濟增長模型

新經濟增長理論的總量生産函數可以表示為“AK模型”

(1)知識進步與廣義資本增長

◇知識進步體現為廣義資本的增長

物質資本(阿羅、羅默的觀點)

人力資本(盧卡斯、宇澤的觀點)

◇廣義資本被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2)基于上述思想,總量生産函數:

         

A:技術水平(正常數)

K:廣義資本

含義:若人口增長率為零,廣義資本是決定生産的唯一要素

技術進步内生于資本積累之中

四、新經濟增長理論的現實意義

1.說明了經濟持續和永久增長的源泉和動力

增長模型中引入: 産 生 其他要素收益遞增 長期

知識、專業化人力資本 遞增收益 總的規模收益遞增 增長

2.指明技術進步的源泉

技術是經濟主體 經濟體中的技術進步,應有内生

技術是内生的 謀求利潤最大化 機制:由經濟刺激所推動,技術

投資的産物 創新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相一緻

3.指出了邊幹邊學和知識外溢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廠商可以從自己的投資中獲得知識,其知識存量是其投資量的函數。

(2)知識又是公共品,社會收益>私人收益

4.指出了對外開放的重要性

對外開放——知識的溢出效應——技術進步

5.重新确立了政府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補貼、教育投資

政府 ——— 研究、開發投入 ——— 促進技術進步

刺激物質資本投資

保護知識産權、激勵新思想形成




“增長的催化劑”

本章思考題

1. 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有何區别?

2.試述新古典增長模型。

3.簡述新經濟增長的AK理論。

例題解析:

一、名詞解釋: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産品或勞務産出數量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快慢一般用 國民生産總值的增長率衡量。

二、問答題:經濟增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庫茲涅茨總結出了經濟增長的六個特征:第一,按人口計算的産量的高增長率和人口的高增長率;第二,生産率本身的增長也是迅速的;第三,經濟結構的變革速度是高的;第四,社會結構與意識形态的迅速改革;第五,經濟增長在世界範圍内迅速擴大;第六,世界增長的情況是不平衡的。

三、論述題:試述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假設、計算公式及其含義。

答:

(1)基本假設:第一,隻生産一種産品;第二,使用兩種生産要素(資本和勞動);第三,生産的規模收益不變。

(2)基本公式:⊿Y/Y =a(⊿K/K)+ b (⊿L/L) +⊿A/A

這一公式的含義是:第一,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是資本的增加、勞動的增加和技術進步。第二,資本——勞動比率是可變的,從而資本——産量比率就是可變的。第三,資本——勞動比率的改變是通過價格的調節來進行的。

第七章 經濟周期理論

學習目标:

經濟周期理論是用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分析經濟中的短期波動,其重點是從總需求的角度分析波動的原因與規律。本章第一節介紹有關經濟周期的基本知識。第二節介紹凱恩斯主義出現之前的主要經濟周期理論。第三節介紹由凱恩斯主義發展而來的現代經濟周期理論。通過本章的教學,旨在使學生掌握經濟波動的周期性及其根源,旨在使學生理解乘數—加速數模型。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經濟周期的含義

(2)經濟周期的四個階段

(3)短周期、中周期與長周期的劃分

(4)經濟周期理論與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關系

(5)乘數—加速數模型

關鍵詞:經濟周期;外生周期;内生周期;加速數

知識串講

第一節 經濟周期的基本知識

一、經濟周期問題的提出

1.如何實現經濟穩定、持續增長?

◇理論上經濟學家提出的條件

S=I

GA=GW=Gn

         

◇事實上:經濟穩定增長需要的條件很多

不僅有經濟方面的條件

而且還需有非經濟方面的條件

◇實際情況是: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是持續、穩定增長的,而是在波動中增長的

2.最早的衰退出現在英國1825年

以後每隔幾年、十幾年出現一次

剛出現時稱為“危機”、“恐慌”

3.1860年,法國學者朱格拉指出,這種情況不是孤立的,而是經濟發展中的一種周期性現象

4.經濟周期問題被提出來

二、經濟周期的含義

經濟周期是國民經濟整體活動水平的一種規律性波動。

1.是波動:繁榮與蕭條的交替。

2.是經濟活動水平的波動:國民收入水平的擴張與收縮。

3.是伴随經濟增長過程的一種必然現象。

經濟周期是以國民收入為中心的經濟活動水平的一種規律性的擴張與收縮。

三、經濟周期的階段(如圖7-1)

經濟周期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Y

A—頂峰

A—B:衰退

B—C:蕭條 E N

C—谷底 A B D

C—D:複蘇 C

D—E:繁榮

O t

7-1:經濟周期及階段

1.繁榮:國民收入和經濟活動高于正常水平的一個階段

投資增加

信用擴張

價格水平上升 生産↑ 國民收入↑ 頂峰(1——2月)

就業增加

公衆預期樂觀

2.衰退:從繁榮到蕭條的過度階段

貨币增加

價格下跌 是從頂峰下落的 仍高于正常

失業率逐漸提高 階 段 水 平

公衆轉向悲觀

3.蕭條:國民收入和經濟活動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的一個階段

投資減少

信用緊縮

價格水平下降 生産↓ 國民收入↓ 底谷(1——2月)

就業減少

公衆預期悲觀



4.複蘇:從蕭條到繁榮的過度階段

價格回升

存貨減少 從谷底開始攀升的 仍低于正常

就業開始增加 階 段 水 平

公衆轉向樂觀

●經濟周期也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擴張階段

收縮階段

四、經濟周期的分類(按長度)

經濟周期:

同一經濟現象反複出現 有長 經濟周期按長度

的間隔期 有短 分為不同類型

1.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1)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1860年提出

危機并非一種 而是社會經濟運行中 繁榮、危機、清算

孤立現象 不斷重複出現的三個 重複出現,形成

連續階段中的一個 周期性現象

平均每一個

循環周期為 中周期 漢森稱其為“主要經濟周期”

8—10年 (朱格拉周期)

2.漢森的驗證

美國1795年——1937年————平均長度

共有17個這樣的周期 8.35年

2.基欽周期:短周期

(1)美國經濟學家基欽1923年根據有關資料提出

主要周期(大周期) 大周期包括2—3個小 大周期即

經濟周期: 周期, 中周期;

次要周期(小周期) 小周期約40個月 小周期即

基欽周期

(2)漢森的驗證

1807年——1937年——共有37個短周期——平均長度3.51年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長周期

1925,前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通過對美、英、法等國18世紀末以來的時間序列資料研究發現:

上升25年

①1789—1849 (共60年)

有一種較長的經濟循環 即:18世紀末期以後 下降35年

其周期長度50—60年 經曆了3個長周期 上升24年

54年左右 ②1849—1896 (共47年)

下降23年

上升24年

③1896——

20年後下降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4.庫茲涅茨周期:另一種長周期

1930,庫茲涅茨提出:

存在15—25年 這種周期是由人口增長

在主要工業國家 不等,平均為 而導緻的住宅建築周期相關

20年的長周期

5.熊彼特周期:一種綜合

1939,熊彼特對前述各種周期進行了綜合,認為:

一個長周期包括六個中周期 短周期約為40個月

一個中周期包括三個短周期 中周期約為9—10年

長周期約為48—60年

第二節 經濟周期的原因:

凱恩斯主義形成前的不同解釋

朱格拉 周期理論有 原因有 内生因素

之後 幾十種之多 多種多樣 外生因素

一、内生經濟周期理論

經濟周期的原因——由經濟體系内的因素所引起

1、純貨币周期理論

貨币↑—利率↓—信貸↑—I↑—繁榮、擴張

經濟周期 貨币數量

的原因 的增減

貨币短缺—利率↑—信貸↓—I↓—收縮、蕭條

代表人物:〖英〗霍特裡

2.投資過度周期理論

1)觀點:把經濟周期發生的原因歸結為資本品的投資過多

2)理論邏輯

有某種原因:

貨币量↑ 對投資品 刺激了對 擴張

技 術↑ 投資↑ 需 求↑ 資本品的

人 口↑ 價 格↑ 投 資 繁榮

經濟結構失衡

導緻 生産過剩危機 蕭條

資本品産生過剩

3)代表人物:〖奧〗哈耶克、米塞斯:貨币投資過度理論:内生

3.消費不足周期理論

1)觀點:經濟危機、蕭條是由消費不足引起的,未形成對周期整個過程的解釋

2)論證邏輯

危機——消費品需求不足 —— 生産過剩

資本品需求不足

窮人購買力不足

根源:國民收入分配不平等

富人儲蓄過度

3)代表人物:早期:馬爾薩斯、西斯蒙第

後期:霍布森

4.心理周期理論

1)觀點:強調心理預期對經濟周期各個階段形成的決定作用

2)論證邏輯

某種原因刺激I——人們的預期——過多投資——經濟過分繁榮

引起高漲 過分樂觀

當過分樂觀情緒所 ——過分悲觀的——過度減少——經濟蕭條

造成的錯誤被覺察之後 預期 投資

3)代表人物:庇古、凱恩斯

引起過分悲觀、樂觀的原因是經濟因素,所以,屬内生…

二、外生經濟周期理論

經濟周期——根源于經濟之外的某些因素的變動

1.創新周期理論

(1)觀點:認為技術創新是經濟周期的決定因素

(2)論證邏輯

新技術

新産品 提高生産效率 其他企業效仿 資本品需求

創新 新市場 為創新者 形成 銀行信用 繁榮

新組織形式 帶來盈利 創新浪潮 上升

新要素

創新普及 資本品需求↓ 衰退

盈利機會消失 銀行信用↓

再次創新……

(3)創新類型與周期長度

◇重大技術創新 形成長周期

三個長周期:

·18世紀80年代—1842年産業革命時期

·1842年——1897年蒸汽和鋼鐵時期

·1897—— 電器、化學、汽車時期

◇中等創新 —— 形成中周期

◇小創新 —— 形成小周期

(4)代表人物:熊彼特

2.太陽黑子周期理論

1)觀點: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引起經濟周期

2)論證邏輯

太陽黑子活動 影響農業生産 影響工業、整個經濟

頻繁 減産 蕭條

減少 豐收 繁榮

3)經驗資料

長期中太陽黑子活動周期 基本吻合 經濟周期

4)代表人物:〖英〗傑文斯父子

3.政治周期理論

經濟周期是政府交替執行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的結果

第三節經濟周期的原因:乘數—加速數原理

一、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特點

凱恩斯理論用凱恩斯主義學說凱恩斯主義學派

形成之後來解釋經濟周期現象經濟周期理論

1.特點

1)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是其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動态化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均衡Y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變動的?

·經濟周期理論:Y在增長過程中的起伏現象及其原因的動态分析

·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擴展

(2)把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歸結在總需求方面

國民收入水平 經濟周期:Y的動态變化 以總需求分析

決定于總需求 仍由總需求決定 為中心

(3)投資的變動被認為是産生經濟周期的主要原因

總需求包括:

C:比例很大、長期相當穩定

G:可以人為控制 以總需求分析為中心,

X:比例很小 其實就是以投資分析

I:形成周期的主要原因 為中心

2.代表性理論

◇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有多種

◇最具影響力的是薩缪爾森的乘數—加速數原理相互作用理論

二、引緻投資

1.引緻投資的含義

(1)在前述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Y—AD模型)中

若I↑——△AD↑——△Y↑

(2)Y增加又會反過來促使I增加

C↑ 産品銷售量↑ I↑

Y↑

S↑資本來源↑ I↑

(3)由于國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投資的增加稱為引緻投資

2.引緻投資的表示

引緻投資可以用邊際投資傾向表示:

         

3.投資與國民收入間的函數關系

I=I+MPI·ΔY

I:重置投資:重新購置損耗的資本設置而引起的投資

MPI·ΔY=ΔI:引緻投資

三、加速數原理

1.加速數原理所說明的問題

(1)涉及的變量:

△y(△Q)——△I

與乘數理論相同

(2)解決的問題:

△Y(△Q)引起的 △I

↑ ↑? 與乘數理論相反

↓ ↓?

2.加速數

(1)投資(資本)增加量與收入增加量之比叫做加速數

v=ΔI/Δy=It/(yt-yt-1) (ΔI為新增投資,也叫淨投資,用It表示)

加速數一般是大于等于1的。在技術不變時,加速數等于資本__産量比率(指生産單位産量與要用幾單位資本設備之間的比率即:資本-産量比率=K/Y)。

V=△K/△Y

或 V=△I/△Y

(2)舉例

若廠商根據市場需求決定增加産量1億美元,為此而增加投資3億

V=3

比較:加速數: V=△I/△y

乘 數: k=△y/△I

3.加速數原理

(1)由加速數公式可得

△I=V·△y

△I=V(yt-yt-1

(2)表明

第一,投資是國民收入變動的函數

第二,國民收入的增加會引起投資的更大幅度增加

第三,國民收入的減少會引起投資的更大幅度減少

(原因是在社會化大生産條件下,國民經濟各部門存在着緊密聯系。舉例)

(3)加速數原理

實際國民收入變動時,投資要以更大的幅度變動。

(4)舉例:見表7——1:

表7——1

年份

銷售額Y

(億美元)

銷售增量△Y

(億美元)

投資增量△I(△K)(億美元)

1

2

3

4

5

6

7

8

9

1000

1100

1200

1400

1700

1900

2000

2000

1900

100

100

200

300

200

100

0

-100

300

300

600

900

600

300

0

-300

說明:在表7——1中:

①△I是△Y的函數

②△Y遞增——△I更大幅度遞增

③△Y遞減——△I更大幅度遞減

4.加速效應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在社會化大生産條件下,國民經濟各部門存在着緊密聯系。

5.加速數原理的前提

(1)影響投資的其他因素假設不變

隻考察△I——△y

(2)社會的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四、乘數—加速數模型

1.說明的問題

通過乘數和加速數的相互作用,可以說明國民收入變動造成經濟過程的繁榮與蕭條交替——經濟周期的原因

2.文字說明

(1)繁榮如何出現

在衰退到低谷時 乘數 加速數 乘數

由于某種因素 —— 投資 ——Y更大 ——I更大 ——Y 繁榮

(如設備更新)

由于乘數、加速數的雙重放大作用,使生産擴張,Y增加

(2)衰退如何發生

投資—産出 資源的

的放大過程 ——壁: ——I ——Y——I ——Y……衰退

最終會碰壁 有限性

——直至進入蕭條階段

(3)蕭條的低谷如何形成?

◇衰退不能一直發展下去,Y不能為零

◇居民的自發消費決定衰退的低谷

◇在低谷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形成谷低

(4)複蘇的出現:

在谷底,居民 持續一段時間後,

自發消費要維持 廠商機器設備老化了、損壞了 I ——Y

為滿足自發消費——重置投資

——複蘇

小結:

◇一邊是資源的有限性,形成擴張的上限,繁榮的頂點

◇一邊是自發性消費的必要性,形成衰退的下限,蕭條的谷底

◇乘數和加速數就在這兩個極點之間聯合起作用,使經濟像一條船一樣在不斷的波動中前進

3.乘數—加速數模型的公式表示

設:

(1)現期收入為Yt,在三部門經濟中,Yt=Ct+It+Gt

(2)現期消費為Ct,它由前期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決定,即:Ct=ß•Y t-1

(3)新增投資或淨投資為It,It=Kt-K t-1

∵Kt=V Yt, K t-1=VY t-1

∴It=Kt-K t-1= V Yt-V Y t-1=V (Yt- Y t-1)=V(Ct- Ct-1)

為什麼V (Yt- Y t-1)變為V(Ct- Ct-1)?

這是因為國民收入的一部分會變成消費,消費會引緻投資。

Gt:設為既定=Gt

Yt=ß•Yt-1+V(Ct- Ct-1)+Gt

4.舉例

假設邊際消費傾向ß=0.5,加速數V=1,政府每期開支Gt為1億元。在此情況下,若不考慮第一期以前的情況,那麼各期的收入、消費和投資的變化情況見表7——2。

7——2 乘數和加速數的相互作用


時期 政府 從上期國民收入中 引緻的本期私人 國民收入 經濟變

購買 來的本期消費 投資 總額 化趨勢

t (gt) (Ct ) (It) (Yt)


1 1.00 0.00 0.00 1.00 ___

2 1.00 0.50 0.50 2.00 複蘇

3 1.00 1.00 0.50 2.50 繁榮

4 1.00 1.25 0.25 2.50 繁榮

5 1.00 1.25 0.00 2.25 衰退

6 1.00 1.125 -0.125 2.00 衰退

7 1.00 1.00 -0.125 1.875 蕭條

8 1.00 0.9375 -0.0625 1.875 蕭條

9 1.00 0.9375 0.00 1.9375 複蘇

10 1.00 0.96875 0.03125 2.00 複蘇

11 1.00 1.00 0.03125 2.03125 繁榮

12 1.00 1.015625 0.015625 2.03125 繁榮

13 1.00 1.015625 0.00 2.015625 衰退

14 1.00 1.0078125 -0.0078125 2.00 衰退

*第四節宏觀經濟政策:幹預還是不幹預

經濟波動————不同的經濟學家————政策主張不同

有不同的看法

“病”“病因”看法不同“處方”也不同

一、凱恩斯主義形成前的主要觀點

凱恩斯主義形成前: 經濟體系内存 經濟波動:是經濟體系

大多經濟學家認為 一種自然秩序, 運行的正常狀态,

自動解決自身 正像“比薩斜塔”的

出現的問題 傾斜一樣

特别是那些把經濟波動的原因 波動是不必予以幹預的,

視為外生因素的經濟學家認為 政府的政策隻能起壞作用

二、凱恩斯主義的觀點

政府政策可以改變

經濟周期——由内生因素引起—— 這些内生變量,從而

減緩或消除波動

比如:在乘數——加速模型中,

Yt= ß•Yt-1+V(Ct- Ct-1)+Gt

起初假定Gt.ß、V都是不變的

若用經濟政策改變這些變量

就可治理周期性波動

本章思考題

1.什麼是外生經濟周期理論與内生經濟周期理論?

2. 用乘數-加速數相結合模型解釋經濟周期的發生。

例題解析:

一、名詞解釋: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所謂經濟周期是指國民總産出、總收入和總就業的波動。這種波動以經濟中的許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擴張或收縮為特征。

二、簡答題:簡述經濟周期的階段。

答:經濟周期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擴張階段與收縮階段。收縮階段常常短于擴張階段,其振幅可能是收斂性的、發散性的或穩定性的。如果更細一些,則把經濟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複蘇。其中繁榮與蕭條是兩個主要的階段,衰退與複蘇是兩個過渡性階段。

三、論述題:用乘數—加速數模型說明經濟周期的發生。

答:

(1)乘數原理說明投資變化如何引起收入變化,即一定量投資在已知邊際消費傾向的條件下對收入的影響。加速原理就是說明收入變化如何引起投資變化的理論,或者說,說明收入變化如何引起投資變化的理論稱為加速原理。

(2)乘數與加速數相結合

投資與收入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隻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說明收入、消費和投資之間的關系,并用以說明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問題,指導政府對經濟的幹預。

乘數與加速數原理相結合的模型為:

Ct=βYt-1,

It= v(Ct-Ct-1)

Yt=Ct+It+Gt=βYt-1+ v(Ct-Ct-1)+ Gt

根據上述模型,可以舉例說明乘數與加速數的相互作用,以及經濟周期的發生。

第三篇宏觀經濟政策

本篇說明的問題

□宏觀經濟運行中存在各種問題

□如何治理這些問題

□治理手段:宏觀政策

□宏觀經濟政策運用

第八章宏觀經濟政策

學習目标:

本章也是宏觀經濟學部分的重點章。宏觀經濟政策就是根據宏觀經濟理論而制定的調節經濟的政策,其重點是需求管理政策。本章第一節是對有關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知識的介紹。第二、三節為需求管理中的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為本章的重點。第四節為供給管理政策。第五節論述宏觀經濟政策運用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通過本章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宏觀經濟政策目标、實現目标的工具、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宏觀經濟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政策效應的時滞性特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宏觀經濟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的内容與運用

(3)赤字财政政策

(4)凱恩斯主義貨币政策目标

(5)貨币政策的運用

(6)收入政策

關鍵詞:财政政策;貨币政策;收入政策;赤字财政

知識串講:

第一節宏觀經濟政策概述

一、宏觀經濟政策的含義

是國家對經濟總量進行調控、使之增加或減少而采取的手段

1.是“手段”、“工具”

2.是調節經濟總量的手段

3.這一手段的執行主體是:國家、政府

二、宏觀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1.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在微觀領域中的主要表現:壟斷、外部性、公共産品、不完全信息

市場失靈在宏觀領域中的主要表現:總量波動、失業

2.國家管理經濟的必要性:社會化大生産的需要

3.國家管理經濟手段出現的必然性:宏觀經濟政策

三、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标

1.宏觀經濟政策存在的前提

宏觀經濟中的問題:失業

通貨膨脹

經濟波動

……

2.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标:充分就業

物價穩定

經濟增長

國際收支平衡

3.不同目标之間往往存在着矛盾

如:失業————通貨膨脹(菲利浦斯曲線)

同時實現四個目标是困難的

4.所以,不同時期,目标有所側重

四、宏觀經濟政策的立足點

宏觀經濟政策——國家管理經濟的手段——國家管理經濟應從哪裡入手?

宏觀經濟政策的立足點(抓手)在哪裡?

(一)需求管理

凱恩斯認為,宏觀經濟管理的重點是需求管理。

1.需求管理的含義

通過調節總需求實現經濟總量平衡,解決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失業與通貨膨脹等問題。

2.需求管理的原因

(1)需求是市場上的主導力量,失業、通脹均與需求有關。

(2)短期内,總供給是既定的,可調節的隻能是總需求。

(3)在實踐中,凱恩斯主義産生的20世紀30年代,總供給不是限制國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經濟中的主要問題是總需求不足。

3.需求管理的内容:

(1)财政政策: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2)貨币政策: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币供給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

(二)供給管理

1.供給管理政策的産生

(1)20世紀70年代——滞脹

總需求較大

總供給不足

(2)20世紀70年代——石油價格大幅度上升——供給成本上升——經濟衰退

說明:總供給對經濟的重要性——總供給政策出台的必要性

2.供給管理的含義

通過調節總供給實現經濟總量平衡,解決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失業與通貨膨脹等問題。

3.供給管理的内容

(1)收入政策

(2)指數化政策

(3)人力政策

(4)經濟增長政策

第二節 财政政策的運用

一、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财政政策的含義

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或:政府對其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決策

1.财政政策是财政活動的依據

2.财政活動包括:

(1)财政收入

(2)财政支出

3.财政活動可以影響總需求

∴國家通過 财政手段——調節總需求 依據 準則

(二)财政體系的基本結構

引言

□财政政策是通過财政體系發揮作用的

□從财政活動的基本内容來看,财政體系由三個方面組成:

1.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有:

(1)政府購買支出:

◇政府日常支出

◇國防支出

◇教育、衛生支出

◇公共工程

◇研發投入

◇國際事務開支

(2)轉移支付:

◇社會福利開支

◇農業補貼

◇債務利息

2.稅收

1)含義稅收是政府憑借政權以強制手段占有的一部分國民收入

當代,在發達國家,政府稅收在GDP中所占比例達到1/4甚至1/3。

2)分類

◇以征收對象分:财産稅、所得稅、貨物稅

◇以納稅的方式分:直接稅、間接稅

◇以收入和稅率的關系分:累進稅

累退稅(如社會保險稅)

比例稅(如财産稅、營業稅)

◇根據征稅對象是貨币價值還是數量:從價稅、從量稅

3)作用

◇稅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調節總需求

3.公債

1)含義政府的債務,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債務,其中,中央政府的債務稱為國債。

2)類型

◇短期(1年以下)

◇中期(1—5年)

◇長期(5年以上)

3)作用

◇财政收入的補充性來源

◇調節貨币供給

(三)财政政策工具

1.政府購買支出

2.政府轉移支付

3.稅收

4.公債

(四)财政政策的作用機制

财政政策——影響财政活動——收入----對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力量——總需求

↓↑ ↑↓

支出----對國民收入是一種擴張性力量——總需求

↓↑ ↓↑

簡言之,财政政策——影響财政活動——影響總需求——治理失業、通脹問題

二、财政政策的運用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或權衡的或補償性财政政策)

1.蕭條時期财政政策的運用:

蕭條——AD不足 個人所得稅↓ PDI↑ 消費需求↑

T↓ AD↑

公司稅↓ 利潤↑ I↑

治理辦法:刺激AD

政府購買↑ 企業收益↑ I↑

G↑ AD↑

轉移支付↑ 個人收入↑ C↑

實現:生産擴大 失業↓

2.通脹時期财政政策的運用

通貨膨脹——AD過大 個人收入↓ C↓

T↑ AD↓

公司收入↓ I↓

治理辦法:抑制AD

政府購買↓ I↓

G↓ AD↓

轉移支付↓ C↓

實現:通貨膨脹率↓

3.财政政策運用(斟酌使用)原則:

斟酌使用:根據經濟形勢的不同斟酌選擇财政政策,以确保經濟穩定。

斟酌使用政策的原則:逆經濟風向而行事

三、自動穩定器(内在穩定器)

(一)自動穩定器的含義

1.前述财政政策:主動人為的政策:即主動人為地AD↑↓

2.在現代财政制度中有些因素能自動調節AD

蕭條:自動刺激AD AD↑ 使經濟自動趨于穩定

通脹:自動抑制AD AD↓

3現代财政制度中能自動調節總需求,有助于經濟自動趨向穩定的因素,被稱為“自動穩定器”,或“内在穩定器”。

(二)常見的自動穩定器

1.個人所得稅

(1)特征:

◇有固定的起征點

◇實行累進稅率

(2)對經濟的自動調節作用:

蕭條:PI↓——納稅人↓——T↓——DPI↑——AD↑

稅率↓

通脹:PI↑——納稅人↑——T↑——DPI↓——AD↓

稅率↑

2.公司所得稅

(1)特征:

◇有固定的起征點

◇實行累進稅率

(2)對經濟的自動調節作用:

蕭條:公司收入↓——納稅公司↓——T↓——公司可支配收入↑AD↑

稅率↓

通脹:公司收入↑——納稅公司↑——T↑——公司可支配收入↓AD↓

稅率↑

3.失業救濟金

(1)含義:政府給失業者發放的補貼,屬于政府轉移支付

(2)自動調節作用:

蕭條:失業人數↑——發放救濟金↑——PDI↑——AD↑

通脹:失業人數↓——發放救濟金↓——PDI↓——AD↓

4.各種福利開支

(1)含義:政府為增加居民福利而引起的開支,屬于政府轉移支付。

發放對象:貧困者、喪失勞動能力者。

(2)自動調節作用:

蕭條:貧困者人數↑——福利開支↑——PDI↑——AD↑

通脹:貧困者人數↓——福利開支↓——PDI↓——AD↓

5.農産品維持價格

(1)含義:政府所維持的農産品的相對穩定的價格。

AS>AD——政府增加收購——P不下降

AS<AD——政府抛出産品——P不上升

(2)自動調節作用:

蕭條:AS>AD——政府購買↑——P↑——農民收入↑——AD↑

通脹:AS<AD——政府出售↑——P↓——農民收入↓——AD↓

(三)自動穩定器作用的局限性:

蕭條:隻能減輕失業的程度,

不能改變失業的總趨勢

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通脹:隻能緩解通脹的程度,

不能改變通脹的總趨勢

所以,宏觀經濟管理,主要靠人為的主動積極的财政政策。

四、功能财政與預算盈餘

(一)功能财政的含義

1.依據前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目标:

◇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

◇而不是保證财政預算平衡

(2)财政政策的功能:調節總需求,實現經濟穩定

(3)實現上述目标時:财政預算可以是盈餘的——如通貨膨脹時期

也可以是赤字——如經濟蕭條時期

這樣的财政稱為功能财政

2.功能财政的含義

不以預算平衡為目标,而以實現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為目标的财政活動。

功能:調節經濟中的總需求

3.功能财政與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關系

(1)功能财政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理論基礎或指導思想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貫徹和運用

(二)财政思想的演進

1.西方傳統的财政理論

(1)基本觀點: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其理論基礎:自由競争市場秩序理論

(2)财政實踐:年度平衡預算

出現赤字———增稅彌補

存在盈餘———減稅、增加支出減少盈餘

2.凱恩斯主義的财政思想

(1)基本觀點:财政收支不應以年度平衡預算為目标,而要以熨平經濟波動為目标

◇經濟衰退——稅收減少——增加赤字也是合理的

平衡預算——會加劇衰退

◇通貨膨脹——稅收增加——增加盈餘是合理的

平衡預算——加劇通貨膨脹

(2)财政實踐:年度财政收支不平衡

特别是龐大的财政赤字

(三)年度平衡預算與周期平衡預算

——兩種财政思想的比較

1.傳統财政思想:年度平衡預算

2.凱恩斯主義财政思想:周期平衡預算

◇通脹時期:增加盈餘

◇蕭條時期:擴大赤字

◇周期性平衡

五、充分就業預算盈餘與财政政策方向

(一)預算盈餘(赤字)産生的兩種原因

1.财政政策的變動:

(1)擴張性财政政策:增加赤字,減少盈餘

(2)緊縮性财政政策:增加盈餘,減少赤字

2.經濟形勢的變動

(1)經濟趨向繁榮:增加盈餘,減少赤字

(2)經濟趨向衰退:增加赤字,減少盈餘

(二)不能以存在預算盈餘(赤字)來判斷财政政策的方向

1.雖然預算盈餘(赤字)與财政政策有關,但不能做逆推理

2.以預算盈餘(赤字)來判斷财政政策的方向需要消除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

為此引出下述概念——

(三)充分就業預算盈餘

在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水平上政府收支活動所産生的預算盈餘

1.在不同國民收入水平上,政府都有收支活動,都會産生預算盈餘(可正可負)

2.在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水平上,政府的預算盈餘就叫做充分就業預算盈餘。

(四)充分就業預算盈餘概念的實際意義

1.可以消除經濟中收入周期性波動對預算狀況的影響

可以更準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對預算狀況的影響

或以預算狀況的變動來判斷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

2.使政策制定者充分重視充分就業問題

以充分就業為目标确定預算規模,确定财政政策

六、赤字财政與公債

财政政策的運用——影響到财政收支的平衡——會産生赤字

(一)赤字财政的含義

1.一般含義

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财政行為。

G>T——“赤字”

2.實際赤字與充分就業赤字

(1)實際赤字:實際中存在的赤字。

(2)充分就業赤字:經濟在充分就業狀态時存在的赤字。

(3)二者的關系:可能一緻

可能不一緻

(4)這兩種赤字會對通貨膨脹産生不同的影響。

3.赤字财政政策的擴張性問題

(1)赤字财政政策是擴張性的

(2)但不能僅憑借存在赤字就判斷财政政策是擴張性的:

存在失業的情況下,

政府采取收縮性财政政策———降低赤字——此時仍存在赤字

此時的正确的政策選擇是———增加赤字

(二)赤字财政的必要性

簡單說明:AD不足——赤字财政——G>T ——AD↑—— 失業↓

具體說明

若G以T為限:G↑————————T↑

政策效應有限

AD↑ AD↓

若G不以T為限:G↑————————T












政府D↑ 私人D不變

AD↑

因此,赤字财政——凱恩斯主義的基本政策主張。

(三)赤字财政的可行性

赤字财政——借債、發行公債——是否可行?回答是肯定的。因為:

1.國家是公衆的代表,國家與公衆的根本利益是一緻的,國家向公衆借債是自己向自己借債。

2.隻要國家的政權是穩固的,公債的償還是有保障的,不會引起信用危機。

借錢——私人

借錢——企業

借錢——國家 風險最小

3.隻要公債使用到發展生産上,就為公債的償還奠定了基礎。

公債發行——經濟發展——國民收入增加——償還公債

以上幾點被稱為“公債的哲學”、“公債無害論”。

(四)赤字财政的方法——财政赤字的貨币化

赤字财政——發行公債——方法:

公債一般不直接發行給私人部門

居民戶——減少消費需求

政府發行債券——私人部門—— 廠 商——減少投資需求

商業銀行——減少放款——減少投資需求

政府支出增加

其結果是産生了财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如圖8——1)。

政府一般是向中央銀行借債:

政府發行公債————中央銀行

購進

債券數量等于貨币數量———财政赤字貨币化

政府支出增加 消減擠出效應:(如圖8——1)

當然,這可能會埋下通貨膨脹的禍根。

r IS’ LM

IS LM’

r1

r0

O y

Y0y1y2

8——1:政府支出中的“擠出效應”

七、财政政策運用中的困難

1.許多政策會受到不同階層的反對

增稅:各階層反對

減少政府購買:廠商反對

減少轉移支付:貧民及其同情者反對。

2.有些政策執行起來比較容易,但不一定能收到預期效果

DPI↑————個人開支不一定增加

減稅

企業收入↑——I不一定增加

3.财政政策的時滞問題

時滞:從政策的制定到政策效果的發揮之間的時間差

内部時滞:從政策制定到政策實施之間的時間差

方案提出——議會讨論通過——總統批準——執行

外部時滞:從政策實施到政策見效所經曆的時間差

一般來說,外部時滞大約為6個月左右

局限性:過程前後——經濟形勢不同——政策失去針對性

4.财政政策的實施還會受到非經濟因素的影響

政治因素:大選

軍事因素:戰争

第三節 貨币政策的運用

一、貨币政策的含義

政府貨币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币供給量以調節總需求的政策。

1.貨币政策的執行主體:中央銀行

2.貨币政策的調節對象:貨币供應量——利率——總需求

3.貨币政策的基本内涵:依據、準則。

二、銀行制度與貨币供給

引言

貨币政策的作用——通過變動M來實現——通過銀行制度來實現

□銀行制度?

□貨币如何供給?

(一)銀行制度

1.商業銀行

(1)含義:直接與客戶打交道的銀行。

其性質是企業,以盈利為目的。

因最早與其打交道的是從事商業的商人,故名。

(2)主要業務:負債業務——吸收存款

資産業務——放款

投資(購買有價證券)

中間業務——代為客戶辦理支付事項和其他委托事項,從中收取手續費的業務

2.中央銀行

(1)含義:一國最高金融當局,統籌管理全國金融活動,實施貨币政策以影響經濟。

舉例:美國:聯邦儲備局

英國:英格蘭銀行

中國:中國人民銀行

……

(2)職能:

◇發行的銀行:

·是一國唯一的貨币發行機構

◇銀行的銀行:

·為商業銀行集中保管存款準備金

·為商業銀行提供貸款(用票據再貼現、抵押貸款等辦法)

·為商業銀行集中辦理全國的結算業務

◇國家的銀行:

·代理國庫

·提供政府所需資金

·代表政府與外國發生金融業務關系

·監管金融市場活動

(二)存款創造與貨币供給

1.說明的問題

(1)貨币如何供給

(2)貨币的含義:M1=硬币+紙币+活期存款

硬币+紙币:通貨或現金

活期存款:貨币的最重要的部分(大部分)

(3)分析對象:活期存款:

不用事先通知就可以随時提取的銀行存款。

2.存款可以創造出存款(貨币)

(1)商業銀行不能發行原始的貨币,但卻可以創造貨币。

(2)存款可以創造出存款

A銀行 B銀行 C銀行

甲:100萬———— 乙 ———— 丙 ……

(3)法定準備率

◇準備金:經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的一定數量的信貸資金。

◇準備率:準備金/全部存款資金

◇法定準備率:由政府規定的準備率

(4)法定準備率與存款創造

◇存款創造貨币的數量與法定準備率的大小有關

舉例

假定:·法定準備率(rd):20%

·客戶将全部收入以活期存款形式全部存入銀行

A銀行 B C D

甲:100———乙:80———丙:64———丁:51.2……500萬

存款總額:          

         

◇上述情況稱為存款創造或貨币創造

3.貨币創造乘數

(1)存款創造的多少與法定準備率有關

          越大————           越小————存款創造越小 舉例:           =2/5……

          越小————           越大————存款創造越大 舉例:           =1/10……

(2)貨币創造乘數:k =           即法定準備率的倒數

(3)貨币創造乘數的重要性

◇它表明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币量所引起的實際貨币供給量增加的倍數。

◇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币稱為基礎貨币或高能貨币(用H來代表),這種貨币具有創造出更多貨币量的能力。

◇貨币供給量,即增加一單位基礎貨币所增加的總貨币量,用M表示,則有:

M= k H

如中央銀行發行一單位基礎貨币,貨币乘數k=1/rd=1/0.2=5,則貨币供給量M為5單位。

三、貨币政策的傳導機制

說明的問題:貨币政策發揮作用的途徑

貨币供給——影響總需求和國民收入水平——影響途徑?

按照凱恩斯主義的觀點:

M變動 ——r變動 ——I成本變動 ——I需求變動 ——Y變動

四、貨币政策的基本手段

在凱恩斯主義的貨币政策中,中央銀行能夠使用的政策工具有:

(一)公開市場業務

1.含義: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或買出有價證券(國庫券、聯邦政府債券、銀行承兌彙票等)的活動。

2.作用:調節貨币供應量,進而調節總需求。

買進——M↑——r↓——AD↑

賣出——M↓——r↑——AD↓

(二)再貼現率政策

1.再貼現:貼現是企業将未到期的票據拿到商業銀行兌換成現金。再貼現是商業銀行将未到期的票據拿到中央銀行兌換成現金,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方式。

2.再貼現率:再貼現利息與貼現的票據價值之間的比率,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放款利率。

3.再貼現率政策:中央銀行變動再貼現率和貼現條件以調節貨币供應量時所依據的政策。

4.再貼現率政策的作用:調節貨币供應量。

降低再貼現率——貼現↑——M↑——AD↑

提高再貼現率——貼現↓——M↓——AD↓

(三)準備率政策

1.準備率: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與全部存款額之間的比率。

存款準備金:為應付存款人随時取款而不能貸放出去的信貸資金。

2.準備率改變對貨币供應量的影響

準備率——法定——由中央銀行制定

準備率提高——放款額↓——AD↓

準備率降低——放款額↑——AD↑

(四)其他次要工具

1.道義上的勸告: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投資業務進行的指導。

2.墊頭規定:中央銀行規定的商業銀行購買有價證券必須付出的現金比例。

3.利息率上限(Q号條款):即規定商業銀行和其他儲蓄機構對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的利息率上限。

4.控制分期付款與抵押貸款的條件。

五、貨币政策的運用

1.蕭條時期:公開市場業務:買進債券

貼現政策: 降低貼現率

準備率政策: 降低準備率

2.通脹時期:公開市場業務:賣出債券

貼現政策: 提高貼現率

準備率政策: 提高準備率

六、貨币政策實施中的時滞

1.内部時滞:較短。因為貨币政策是由中央銀行獨立決策實施的,過程相對簡單。

2.外部時滞:比較複雜。

◇貨币供給量的變動到總産量的變動,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的測算,其時間差一般是一個月到兩個月。

◇貨币供給量的變動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時間較長。根據弗裡德曼的計算,這一時滞大約有兩年左右。

·因為,通貨膨脹率的變動——M變動

貨币流通速度

人們的心裡預期等複雜因素

·從貨币供給量變動到物價水平的變動需要經曆較多的傳導環節。

第四節供給管理政策

引言:本節說明的問題

□當AS=AD時,為什麼經濟中還會存在通貨膨脹或失業?

□這個問題是需求管理解決不了的,必須靠供給管理政策來解決。

一、收入政策

(一)收入政策的含義

是通過控制工資與物價來制止通貨膨脹的政策,其控制的重點是工資收入,故而稱為收入政策。

(二)收入政策一般有三種方式:

1.工資與物價的控制:

(1)工資——物價凍結。這是政府采用法律手段禁止在一定時期内提高工資和物價。

(2)工資與物價指導線。這是指政府為了控制通貨膨脹,規定出工資與物價的上漲限度。如果工會或企業違反了這一規定,政府便會加以懲罰。

(3)稅收刺激計劃。這是指政府以稅收為手段來控制工資增長的一種措施。具體做法是:政府規定工資指導線,當企業的工資增長率符合該規定時,予以減稅;當企業的工資增長率超過該規定時,課以重稅。

2.道德勸說:

政府的另一種反通貨膨脹的辦法,即政府試圖勸說企業和工人不要漲價或漲工資。不聽勸說的,政府要施加一定的壓力,如不購買該企業的産品等。

3.改變預期:

政府給人們以信心,使人們相信政府可以有效地治理通貨膨脹,從而打破人們對通貨膨脹的心理預期。

二、指數化政策

(一)含義

通貨膨脹會引起收入分配的變動,使一些人受害,另一些人受益,從而對經濟産生不利的影響。指數化就是為了消除這種不利影響,定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收入的名義價值,使其實際價值保持不變,以對付通貨膨脹的政策。

(二)主要方式

1.工資指數化。按通貨膨脹率指數來調整名義工資,以保持實際工資水平不變。這需在工資合同中規定“自動調整條款”。

2.稅收指數化。按通貨膨脹率指數來調整起征點與稅率等級。

3.利息率指數化。按通貨膨脹率指數調整名義利息率。

三、人力政策

(一)含義

人力政策又稱就業政策,它是一種旨在改善勞動市場結構,以減少失業的政策,主要是為了減少自然失業的政策。

(二)主要方式:

1.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

2.完善勞動力市場(各類職業介紹機構、提高就業信息等)。

3.協助勞動力的流動(搬家費用的補貼等)。

四、經濟增長政策

(一)含義

提高經濟潛力或生産能力的政策。

(二)主要方式:

1.增加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

2.資本積累(如提高儲蓄率)

3.技術進步

4.計劃化與平衡增長

第五節 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

引言:本節說明的問題

□多種宏觀經濟政策的綜合運用

□多種宏觀經濟目标間的協調

一、菲利浦斯曲線的運用

(一)說明的問題:

菲利浦斯曲線可以作為國家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分析工具,分析多種目标間的協調。

(二)社會臨界點

政府對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社會可接受程度”的理解。

1.是社會可以接受的失業率和通脹率。

一定水平的失業率和通脹率——社會可以接受——政府不必調節

超過這一水平的失業率和通脹率——社會不能接受——政府應調節

一個社會一定時期——失業率和通脹率不能突破的界限——社會臨界點

2.是政府所理解的社會可接受的失業率和通脹率。

多大的失業率 社會可以 民衆不關心這個問題

多大的通脹率 接受 他們隻從自身利益出發采取行動

政府進行判斷

3.社會臨界點圖示見圖8——2:

如:4%的失業率

4%的通脹率 社會可以接受

P′%




· ·

·

·

· ·

·b

O · · · · u%

8——2:社會臨界點

4.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社會臨界點不同。

國家:西歐——低

美國——高

時期:過去——低

現在——高

(三)菲利浦斯曲線與政策目标選擇

當通脹率超過社會臨界點時: 通脹率↓

選擇緊縮性的宏觀政策——AD↓——

失業率↑

如圖8——2中:a點

當失業率超過社會臨界點時: 失業率↓

選擇擴張性的宏觀政策——AD↑——

通脹率↑

如圖8——2中:b點

二、相機抉擇

1.說明的問題

分析多種政策間的協調

2.經濟形勢的複雜性與經濟政策的多樣性

經濟形勢: 蕭條:一般蕭條

嚴重蕭條

通脹:一般通脹 不同問題由不同原因引起

嚴重通脹

滞脹:有程度之差

經濟政策:需求管理政策 财政政策 不同政策具有不同特點:

貨币政策 ①作用的猛烈程度不同

财政政策 :公共工程投資——猛

收入政策 轉移支付——緩

供給管理政策 指數化政策 貨币政策:改變準備率——猛

人力政策 公開市場業務——緩

增長政策 ②政策效應的時滞不同

③發生影響的範圍不同

④受到阻力的大小不同

3.政府如何選擇宏觀經濟政策?

政府宏觀管理——好比用經濟政策之“藥”治理經濟問題之“病”。

1)應針對不同的經濟形勢采取不同的經濟政策

經濟形勢不同——病因不同——選擇不同政策治理

擴張性财政政策

衰退:(病因) AD不足 (選擇)

擴張性貨币政策

一般蕭條 作用較緩和的擴張性的政策

嚴重蕭條 作用較猛烈的擴張性的政策

緊縮性财政政策:T↑ G↓

通脹:(病因)AD過度(選擇)

緊縮性貨币政策 買出債券,提高準備率

一般通脹 作用較緩和的緊縮性的政策

嚴重通脹 作用較猛烈的緊縮性的政策

2)要善于将各種政策搭配起來使用

擴張性财政政策

嚴重蕭條: +

擴張性貨币政策

緊縮性财政政策

嚴重通脹: +

緊縮性貨币政策

擴張性财政政策

緊縮性貨币政策

滞脹:

緊縮性财政政策

擴張性貨币政策

4.相機抉擇的含義

政府在運用宏觀經濟政策調節經濟時,根據不同的經濟形勢和各項調節措施的特點,機動地決定和選擇究竟采取哪一種或哪幾種政策措施。

本章思考題

1.簡述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标及其各目标之間的關系。

2.什麼是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

3.在不同的時期,應該如何運用财政政策?

4.什麼是内在穩定器?具有内在穩定器作用的财政制度主要有哪些?

5.簡述商業銀行創造貨币的機制。

例題解析:

一、名詞解釋:貨币創造乘數

貨币創造乘數:指貨币供給量(M:通貨與活期存款總額)對基礎貨币(H:商業銀行的準備金總額加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變動的比率。公式:M/H=(rc+1)/(rc+ rd+ re) (rc:現金——存款比率,rd:法定準備率,re:超額準備率)。

二、問答題:什麼是功能财政?

答:

根據斟酌使用(權衡性)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積極政策主要是為實現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水平。為實現這一目标時,預算可以是盈餘,也可以是赤字。這樣的财政為功能财政。

三、論述題:聯系我國近年實際,試述宏觀财政政策的作用機理。

答:

(1)财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2)财政政策的作用機理是政府通過變更稅收、變更政府購買、變更轉移支付等,依經濟風向酌情使用财政政策,具體講:

在經濟蕭條時,政府應實行擴張性的财政政策,即減少稅收、擴大财政支出,以刺激消費和投資,增加總需求,最終實現增加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标。

在經濟高漲時期,政府應實行緊縮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稅收、減少政府支出,以抑制消費和投資,減少總需求,實現穩定價格水平、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

(3)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針對全球金融危機引起我國宏觀經濟中出現的出口大幅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産品積壓,就業困難的狀況,我國政府又及時調整,實行了積極的财政政策,有效地擴大了内需,保證了經濟在8%以上的增長并穩定了就業。

第四篇開放的宏觀經濟

本篇說明的問題

□把封閉的宏觀經濟分析擴大到開放經濟

□是宏觀經濟學的必要延伸與擴展

第九章 開放經濟概論

學習目标:

1——8章的宏觀經濟分析以封閉經濟為對象,即不考慮對外經濟關系。但現實經濟都是開放的,所以本章與下一章即把封閉經濟中的分析擴大到開放經濟中。本章以介紹基礎知識為主,下一章以理論與政策分析為主。本章第一節為國際貿易知識,第二、三節為國際金融知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開放經濟的含義

(2)國際收支的三個主要項目

(3)固定彙率與浮動彙率

關鍵詞:彙率;固定彙率;浮動彙率;國際收支

知識串講:

第一節 開放經濟的含義

一、什麼是開放經濟

1.定義:開放經濟就是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經濟。

2.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基本途徑是國際貿易:國際間商品和勞務的交換

其他途徑如國際資本往來等

二、開放程度的衡量

衡量标準:進口與國民生産總值或國内生産總值的比率,即:

進口進口

開放程度=————————或————————

國民生産總值國内生産總值

三、決定開放程度的因素

1.自然資源的禀賦狀況

2.經濟發達程度

3.經濟結構的差異

4.曆史傳統

5.經濟政策以及其他政治或文化因素

一些國家開放程度的比較見表9——1。

9——1:一些國家開放程度的比較


加拿大

墨西哥

荷蘭

英國

美國

進口/國内生産總值(%)

26.7

13.5

54.6

24.4

10.5

注:表中墨西哥是1980年的數字,其他各國均為1983年的數字;資料來源:《國際金融統計》,1983年4月。

第二節 國際收支

一、國際收支的含義

國際貿易與各國間的其他經濟交往必然引起國際間的支付問題,也就是國際收支問題。這在開放的經濟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國際收支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内(通常是一年)對外國的全部經濟交往所引起的收支總額的對比。這是一國與其他各國之間經濟交往的記錄。

二、國際收支平衡表

(一)國際收支平衡表及其編制原則

1.國際收支平衡表:反映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的表格。

國際收支集中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該表按複式記帳原理編制。見表9——2。

表9——2:某國國際收支平衡表


借方

貸方


A.經常項目




1.商品出口


600


2.商品進口

500



3.勞務

75

100


商品勞務差額


125


4.單方轉移




給國外的贈予

100



接受的贈予


25


經常項目收支差額


50


B.資本項目




5.直接投資




對外投資

60



外國投資


30


6.證券投資




對外投資

20



外國投資


40


7.短期資本




對外短期資本

150



外國短期資本


30


資本項目收支差額

130



C.官方儲備項目




8.黃金進出口


10


9.外彙儲備(淨額)


60


10.對外負債(淨額)


20


官方儲備項目收支差額


90


11.統計誤差

10





2.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則是:

(1)隻有國内外經濟單位間的經濟交易才記入國際收支中。

(2)要區分借方和貸方兩類不同的交易。

(3)國際收支平衡表是複式薄記。

(二)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項目分為三類:

A.經常項目 商品進出口

經常項目又稱商品和勞務項目,包括: 勞務

國際間單方轉移

B.資本項目

指一切對外資産和負債的交易活動,如各種投資、股票與債券交易等。

C.官方儲備項目

是國家貨币當局對外交易淨額,包括黃金、外彙儲備等的變動。

三、國際收支的均衡與不均衡

在不考慮官方儲備項目的情況下,國際收支的狀況有兩種:

(一)均衡

含義: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的借方與貸方相等,即一國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總支出與總收入相等。

這時,官方儲備項目不變

(二)不均衡

1.含義: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的借方與貸方不相等,即一國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總支出與總收入不相等。

2.有兩種表現:

(1)國際收支順差(盈餘):

這時貸方大于借方或總收入大于總支出

會有黃金或外彙流入,即官方儲備增加

(2)國際收支逆差(赤字):

這時借方大于貸方或總支出大于總收入

會有黃金或外彙流出,即官方儲備減少

第三節 彙率理論

一、外彙和彙率

(一)外彙:

外彙是指外國貨币,或者對外國貨币的索取權,如在外國的存款和外國的支付承諾等。

(二)彙率:

1.含義:是一國貨币單位同他國貨币單位的兌換比率。又稱“外彙行市”或“彙價”。

2.外彙彙率有兩種标價法:

(1)直接标價法:是以1單位或100單位外國貨币作為标準,折算為一定數額的本國貨币。又稱付出報價。

(2)間接标價法:是以1單位或100單位本國貨币作為标準,折算為一定數額的外國貨币。又稱收進報價。

□直接标價法是外彙市場一般用的方法。我國也采用直接标價法。

3.彙率升值與彙率貶值

(1)彙率升值是指用本國貨币表示的外國貨币的價格下跌了。如近年來人民币對美元的彙率升值了。

(2)彙率貶值是指用本國貨币表示的外國貨币的價格上升了。

二、彙率制度

(一)固定彙率制

1.含義:指一國貨币同他國貨币的彙率基本固定,其波動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2.優缺點:

(1)優點:

第一,有利于一國經濟穩定

第二,有利于維護國際金融體系與國際經濟交往的穩定

第三,有利于減少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風險

(2)缺點:要求一國的中央銀行有足夠的外彙或黃金儲備,否則會出現外彙黑市,不利于經濟發展與外彙管理。

(二)浮動彙率制

1.含義:指一國中央銀行不規定本國貨币與他國貨币的官方彙率,聽任彙率由外彙市場自發地決定。

2.種類

(1)自由浮動,又稱“清潔浮動”,指中央銀行對外彙市場不采取任何幹預措施,彙率完全由市場力量自發地決定。

(2)管理浮動,又稱“肮髒浮動”,指中央銀行為了控制或減緩市場彙率的波動,對外彙市場進行各種形式的幹預活動,主要是根據外彙市場的情況售出或購入外彙,以通過對供求的影響來影響彙率。

3.優缺點

(1)優點:

第一,有利于通過彙率的波動來調節經濟

第二,有利于促進國際貿易

第三,能夠取締非法的外彙黑市交易

(2)缺點:不利于國内經濟和國際經濟關系的穩定,會加劇經濟波動。

本章思考題;

1.衡量一國開放程度的标準是什麼?

2.什麼是國際收支?

3.什麼是外彙和彙率?什麼是彙率升值和彙率貶值?

例題解析:

一、名詞解釋:浮動彙率

浮動彙率是指一國中央銀行不規定本國貨币與他國貨币的官方彙率,聽任彙率由外彙市場自發地決定。

二、簡析題:什麼是固定彙率制?它有何優缺點?

答:

(1)含義:指一國貨币同他國貨币的彙率基本固定,其波動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2)優點:第一,有利于一國經濟穩定;第二,有利于維護國際金融體系與國際經濟交往的穩定;第三,有利于減少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風險。

(3)缺點:要求一國的中央銀行有足夠的外彙或黃金儲備,否則會出現外彙黑市,不利于經濟發展與外彙管理。

第十章 開放經濟中的國民收入均衡與調節

學習目标:

本章從開放經濟的角度分析國民收入的均衡及相關的政策調節。第一節是開放經濟下國民收入均衡分析。第二節是開放經濟下國民收入調節分析。第三節為在這種分析基礎之上的政策主張。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開放經濟中一國國民收入的決定與調節政策。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開放經濟中總需求與封閉經濟中總需求的區别

(2)總需求與出口變動對内在均衡與外在均衡的影響

(3)對外貿易乘數

(4)溢出效應與回波效應

(5)對外貿易政策

(6)彙率政策

關鍵詞:對外貿易乘數;對外貿易政策;彙率政策

知識串講:

引言

開放經濟中,國民收入的均衡與封閉經濟相比的一些重要差别:

1.在開放經濟中,國民收入的均衡不僅要考慮内在均衡,而且要考慮外在均衡。

内在均衡:是指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的出現。

外在均衡:是指國際收支的均衡。

2.國内各種經濟變量(總需求、價格、利率等)的變動,不僅會影響内在均衡,而且會影響外在均衡。

3.各國之間的貿易、資本流動、彙率變動等,不僅影響一國的外在均衡,而且也影響該國的内在均衡。


第二節 開放經濟中的國民收入均衡

一、開放經濟中的總需求

1.區分兩個概念

1)國内支出(即國内總需求):指國内居民戶、廠商與政府的支出,其中部分用于國内産品,部分用于進口品。

2)對國内産品支出(即對國内産品總需求):指本國對國内産品支出與國外對本國産品支出之和。

本國對國内産品支出=國内支出-進口

國外對本國産品支出=出口

對國内産品支出=國内支出-進口+出口

=國内支出+(出口-進口)

=國内支出+淨出口

2.開放經濟中的總需求是對國内産品總需求(即對國内産品支出)

二、IS——LM模型與國民收入均衡

1.假設前提

(1)假設價格是不變的

(2)不考慮資本項目對均衡的影響,隻分析經常項目對均衡的影響,而且用貿易收支狀況來代表外在均衡狀況。

(3)假定出口不變,進口取決于國民收入,與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

2.開放經濟中國民收入的均衡

NX=0

見圖10——1所示




在圖10——1中,IS曲線與LM曲線相交于E0,決定了利息率為r0,國民收入為Y0。

NX=0代表了外在均衡,即貿易收支均衡。

在出口不變時,進口由國民收入決定。

當國民收入為YB時→進口與出口相等→貿易收支均衡,即NX=0。

當國民收入小于YB→進口小于YB時的進口→出口大于進口→貿易收支盈餘,即NX>0。

當國民收入大于YB→進口大于YB時的進口→出口小于進口→貿易收支赤字,即NX<0。

圖10——1中的情況是Y0小于YB,所以貿易收支有盈餘。

三、國民收入均衡的變動

1.國内總需求的增加

國内AD↑→Y↑→進口↑→貿易收支狀況惡化(貿易收支盈餘減少或赤字增加)

國内AD↓→Y↓→進口↓→貿易收支狀況改善(貿易收支盈餘增加或赤字減少)

見圖10——2所示。

NX=0




2.出口的增加

出口↑→AD↑→Y↑→進口↑→由于邊際進口傾向小于1

→貿易收支狀況改善

注:邊際進口傾向是指進口增加在國民收入增加中所占的比例。

如圖10——3所示:










Y






第二節 開放經濟中的國民收入調節

一、國際貿易與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

1.“溢出效應”和“回波效應”

在開放經濟中,各國國民收入的決定與變動是相互影響的,會産生“溢出效應”和“回波效應”。

(1)溢出效應:是指一國國内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增加會通過進口的增加而影響對國外産品的需求,從而使與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的國民收入也增加。

(2)回波效應:是指别國由于“溢出效應”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又會通過進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應”的國家的國民收入再增加。

2.各國相互影響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1)國家的大小

(2)開放程度

(3)各國邊際進口傾向的大小

二、國際資本流動與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

1.短期資本流動的影響

如:一國經濟發生衰退→資金周轉不靈→從各國抽回資本或減少對外投資→其他國家資本外流、總需求減少→經濟也衰退

2.利率變動的影響

如:一國經濟變動引起利率變動→引起國際間短期資本流動→影響其他國家經濟

三、開放經濟中經濟調節的困境

内在均衡是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外在均衡是國際收支平衡。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三者的關系組合可歸納為以下九種情況:

國内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赤字

國内經濟衰退與國際收支盈餘

國内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盈餘

國内經濟衰退與國際收支赤字 沒有同時實現内在均衡與外在均衡,需要調節。

國内經濟均衡與國際收支赤字 其中1-2種容易調節;3-8種不容易調節,使經

國内經濟均衡與國際收支盈餘 濟政策面臨着進退維谷的困境。

國内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均衡

國内經濟衰退與國際收支均衡

國内收支均衡與國際收支均衡——實現了内在均衡與外在均衡,是最優狀态。

四、開放經濟中國民收入調節的原則:最優政策配合

1.最優政策配合的含義

是指在國内外需要不同的調節政策的情況下,所采用的政策應使其中一種政策的積極作用超過另一種政策的消極作用。

2.在選擇最優政策時應注意的幾點:

(1)要注意各種政策對内與對外的不同影響。

一般來說,貨币政策對外的影響往往要大于對内的影響;财政政策對内的影響往往要大于對外的影響。

(2)應該确定政策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如在國内經濟衰退與國際收支盈餘的情況下,應把政策重點放在解決國内經濟衰退上。

(3)要把各種政策配合起來運用,用一種政策去抵消另一種政策的負作用。

3.最優政策配合的有效市場分類原理

(1)内容:

R·蒙代爾教授提出了解決最優政策配合的有效市場分類原理。該原理認為:每一種政策手段應當用于其能産生最大的有利影響的市場或經濟環境。其對另一市場或經濟環境所必然産生的某種不利負作用,可用性質相反的另一種經濟手段加以抵消。這樣,兩種經濟政策的相互配合就可以達到最優目的。

(2)舉例:

當國内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盈餘時→首先采用緊縮性财政政策以制止通貨膨脹→同時采用擴張性貨币政策增加貨币量、降低利息率、使資本流出、克服國際收支盈餘;

當國内經濟衰退與國際收支赤字時→采用擴張性财政政策與緊縮性貨币政策相結合→以擺脫國内經濟衰退并吸引外資流入、克服國際收支赤字;

當國内經濟均衡與國際收支赤字時→采用支出轉換政策調節(即在對國内産品總需求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總需求的構成),具體就是通過貿易保護政策或彙率貶值政策來減少進口→以使國内經濟仍保持均衡而國際收支赤字得以消除。

第三節 對外經濟政策

要實現内在均衡與外在均衡,不僅需要财政政策、貨币政策這些國内政策,而且還需要對外經濟政策。

一、 對外貿易政策

(一)對外貿易政策分為兩類:

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

1.自由貿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國家取消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品的各種特權和優待,使商品自由進出口,在國内外市場上自由競争。

2.保護貿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國家廣泛利用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争,并對本國出口的商品給予優待和補貼,鼓勵本國商品出口。

(二)兩種政策的交替或不同程度的結合

1.自由貿易政策的優缺點:

(1)優點:有利于促進世界範圍内的資源最優配置,從而達到全世界整體經濟福利的最大化。

(2)缺點:不能使各國經濟福利都達到最大化。

2.保護貿易政策的優缺點:

(1)優點:有利于國内充分就業的實現、經濟增長和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2)缺點:不利于全世界範圍内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全世界整體經濟福利的最大化;引起走私行為的普遍存在。

所以,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國家都是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政策的交替或不同程度的結合。

(三)保護貿易政策的種類

當前,許多發達國家都采取了保護貿易政策。其種類五花八門,主要有:

1.關稅政策

(1)含義:是對通過一國海關的貨物所征收的稅,又可分為進口關稅與出口關稅。

(2)作用:不僅能限制進口、保護國内市場,還可增加本國的财政收入。

(3)局限性:一國在運用關稅時,也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報複,從而不利于本國産品的出口。

關稅政策是保護貿易的主要工具之一。

2.非關稅壁壘

(1)含義:是指關稅以外的其他限制進口的工具。

(2)種類:限額、補貼、進口特許、進口商品的技術性壁壘,等等。

二、彙率政策

彙率影響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同樣也影響國内經濟。

1.彙率貶值政策

在固定彙率制度下,貶值可以提高進口品的相對價格,降低出口品的相對價格,從而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既增加了國内就業,又有利于減少國際收支赤字。

2.彙率管制政策

在浮動彙率制度下,政府也要運用買賣外彙的方法對彙率進行幹預,避免彙率的大幅度波動。

三、對外投資政策

資本輸出在當代有着重要的意義。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鼓勵對外投資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1.通過國家的對外經濟援助和其他政治、經濟、甚至軍事手段,為私人對外投資開辟道路。

2.利用納稅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私人的對外投資。

3.對私人對外投資實行擔保和保險。

4.制定保護海外私人投資利益的法律。

5.利用各種渠道對私人對外投資提供資金上的支持。

四、國際經濟關系的協調

1.協調各國經濟關系的必要性

各國的各項對外經濟管理政策在實質上都是損人利己的,這就會影響各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引起各國之間的沖突。但從長遠看,各國的利益又有其一緻性,即各國的經濟是共同繁榮的,損人利己最終也會給自己的經濟帶來困難。這就需要調整各國之間的經濟關系。

2.協調各國經濟關系的途徑

(1)建立各種國際經濟組織,通過這些組織來協調各國經濟關系。如WTO。

(2)建立地區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加強本地區經濟發展,協調本地區的經濟關系,并共同對付其他國家。如歐洲聯盟。

(3)各國、各集團之間進行雙邊或多邊談判,各方做出相應的讓步。如G20峰會。

在現實中,經濟關系與政治、軍事等關系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經濟關系的協調還涉及到許多其他問題。

本章思考題

1.在開放經濟中,國内總需求的增加和出口的增加對内在均衡和外在均衡有何影響?

2.什麼是溢出效應和回波效應?

3.對外貿易政策有幾類?它們有何優缺點?

例題解析:

一、名詞解釋:非關稅壁壘

非關稅壁壘是指關稅以外的其他限制進口的工具,具體種類包括限額、補貼、進口特許、進口商品的技術性壁壘,等等。

二、簡析題:什麼是開放經濟中的溢出效應和回波效應?

答:在開放經濟中,各國國民收入的決定與變動是相互影響的,會産生“溢出效應”和“回波效應”。

(1)溢出效應:是指一國國内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增加會通過進口的增加而影響對國外産品的需求,從而使與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的國民收入也增加。

(2)回波效應:是指别國由于“溢出效應”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又會通過進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應”的國家的國民收入再增加。

ag真人中国官方

Copyright©ag真人(中国)亚洲集团官方网站-百家乐

地址:中國河北省秦皇島市河北大街西段360号  郵編:066004  

Baidu
sogou